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
编者按:
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昆山如何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研究社会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确立并打造昆山在国际国内打得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增光添彩,展现昆山传统风情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近日,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就此专门组织了一次研讨。
时 间:2011年6月7日
地 点: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
主持人:陈 益
出席者:王 清、庄春地、杨瑞庆、叶 凤、沙 莎、王晓阳、王广成、黄金萍
记录人:梁慧玲
陈 益:昆山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传统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昆山的传统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地位,这是我们的骄傲。昆曲、三贤、古镇,乃至传统艺术、习俗方言、美食小吃……这一切凝聚成昆山文化固有的根本。假如我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我觉得,越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越是有文化自信;越是有文化自信的城市,越是擅长于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经济建设开放度很大的昆山,文化的开放度也越来越大。
这几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保持传统文化内涵,一方面注重现代文化品位,形成了兼收并蓄、多元并举的风格。无疑,这是与时俱进的结果。然而坦率地说,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还做得不够,不到位。很多人不了解昆山的历史文化。有很多令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元素,还没有充分用足,发挥应有的作用。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或许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可是弘扬其优秀部分,却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古镇周庄、锦溪、千灯旅游事业的成功经验,不就证明了这一点?毋庸讳言,周庄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走过弯路,有过反复,最终却真切地认识到,周庄的今天是九百年历史的积累,文化品位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并且在积累中不断修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最坚实的基础,却是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这一点,周庄就永远是周庄。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也来自于今天的蓬勃生机,也跟未来发展前景密切相关。昆山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的宝库,值得我们不断探寻,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使之顺应潮流,在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必须多花力气,浅尝辄止是可笑的。我们有一个基本责任,就是让新老昆山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昆山的历史,了解昆山的优秀传统文化。即将投入建设的文博园,是集中展示昆山传统文化的最佳场所,我们要多做研究,挑选精华部分拿出来,以最恰当的方式展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对学识的挑战。
庄春地:昆山是一座追求“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和谐之城,有着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经济与文化并进,传统和现代相融。我想就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提两点建议:
首先,历史上的昆山很注重陆上交通系统的融会贯通,同时又很注重水上交通系统的建设。尽管两千年来沧桑巨变,但昆山始终保持着水陆双棋盘格局,是具有鲜明的江南水城格局的城市。城内所有的河流都和护城河相通,又都融入昆山的母亲河娄江。城内西塘河向西流到今中山路东侧就向南折,流向白水潭,又从白水潭沿着中山路东侧注入娄江。但今天我们已看不到原先的河道,白水潭近年来也消失了,城内原先还有不少小河浜都找不到影踪。尽管现在河道淤积不承担交通的功能,但河道对于一个城市的建筑、道路比例、环境的净化、美化、居住舒适度,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现在新建的小区内也常会挖出河道或增设水道。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都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持续不断地执行相对统一的规划思路的结果。巴黎直到今天还在研究当年拿破仑对巴黎规划的思路。前几年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在城市中心拆房建绿(绿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拆房还河呢?
第二个建议就是限高。在限高上我们应该向苏州学习。昆山老城区近几年来新建了些高层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高层建筑切断了昆山千百年来固有的地标马鞍山的视线,与昆山老城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不相符合的。苏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内至今没有一幢超过七层的建筑。苏州的GDP2010年全国排名第六,经济实力很强,但和其他大城市相比,却是超高层建筑最少的城市,特别对景区周边也都有很严格的限高要求,它在城市建筑导向上更倾向于园林商务。所以即便是新的建筑,我们常常看到的也是粉墙黛瓦的园林风格,给人一种既美又舒适的感觉。
杨瑞庆:每个城市都有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经过历史荡涤、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当地意识形态的总体表征。以昆山来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姹紫嫣红的昆曲、有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歌民舞、还有各种风味小吃,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传至今日,大多具有与时俱进的当代表现。有些观点认为这种传承方式不可取,但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以昆曲为例,600多年来就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中形成的,所以昆山的传统文化如果要让当代群众特别是当代青年欢迎,就要允许“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的存在。
那么,“当代表现”的特征是什么?可以用“短小、时尚、新颖”三个词组来概括。如,以前的昆剧常是四五十折的连台本戏,当代观众已经难以承受几天几夜的连续看戏,所以剧本一定要缩减成短小;再如,千灯跳板茶原来是喜堂上的男性独舞,观众感觉冷清,而改成了女性群舞,就显得热闹而时尚,容易受到欢迎。又如,昆山民歌原来是在田间独唱的,现改成舞台上合唱,就感觉新颖,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三种表演艺术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是存在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
有人可能会说,继承传统就要再现“原生态”,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目前已经不可能,因为传承人将老去,继承人为了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常会在传承过程中融入再创作,已经很难做到“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所以,应该支持“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万万不能丢弃的。
叶 凤:我也想来谈谈文化自信力。回顾昆山辉煌的城市发展史,不难发现,区区927.7平方公里的地方产生了“百戏之祖”昆曲、古镇、三贤等耳熟能详的城市文明,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山的“城市基因”,有内涵,有个性,构成昆山城市完整的生命体系。我们理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自觉保护城市传统文化,让优秀的文化传统永续传承,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昆山城市更具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息,昆山人更具人文素养、自信和自豪,骄傲地向世界展现文化城市名片。
昆山人文传统中有许多文化精髓值得弘扬与提倡的。例如昆山先贤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蕴含着超时代的、永恒的民族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昆山人,时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朱柏庐所著的《治家格言》,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伦理道德。我们要继续整理、阐述和大力宣扬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等历史名贤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应提出创新型、智慧型文化主张,用强大、积极的文化引导社会,提倡创意、追求知识、智慧和理性,保持自立、自强的进取心,进而提升昆山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还有,要注重文化创新的引领。城市的文化不仅仅需要积淀,更重要的需要文化创新引领。我国西部城市若干古镇在缺乏保护意识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自然消失,而昆山以周庄为代表的古镇的“活态”保护与发展,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典范。从某种角度讲,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机制和手段来丰富和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发展和传播城市活力。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在昆山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必去复制一个明清的昆山,也不必去建设西方城市的“巴黎印象”、“欧洲风情”,今天的昆山人理应创造出属于当代的城市文明而成为未来的“城市记忆”。
王晓阳:昆山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寻找到“古为今用”中“古今”的契合点!
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人类历史沉淀下来的文明成果。在现代社会,地方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开放的,完全可以拿过来为今天所用。只有具备以下特征,才能具备“今用”的条件。
第一,传统文化有比较完整的文化形态,代表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比较“独立”地存活于现代生活的“土壤”中。比如,昆山的昆曲艺术,历史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资料,活态传承也留下了一定的形式。锦溪的宣卷,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保存完整,这样的传统文化,就具备了“今用”的条件。
第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在现代生活中有新的“意义”生发。比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进步意义。有些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需要改进才能使用。如历史上理学家的思想,一些“孝文化”的内容,就需要梳理和过滤,才会具备“今用”的价值。
第三,传统文化要有现代“契合点”。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存活的土壤已经改变,如果没有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无法实现利用。昆山过去的民俗活动“打连厢”,是庙会活动中非常活跃的民俗,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少,就是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这些民俗活动成为一种少人观瞻的“古董”民间艺术。
现代生活不是完全脱离了传统文化,相反,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性反而越来越强。近年来民族文化的“复苏”和蓬勃兴起,就是这种意识的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越高级,精神领域开拓的空间也越大,填补这些空间的文化需求也就越多。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原始的动力来源。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什么?我认为首先表现在社会精神层面。比如现代人普遍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需要一种相对宁静的精神空间,这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摄取营养;现代人精神信仰缺失,伦理道德观念破碎,也在试图从传统文化和道德中寻找经验和智慧。这些能够提供营养的传统文化,就成为“古为今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其次,传统文化本身价值很高,能够提升现代生活的质量,上升为城市品牌形象的。昆曲文化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昆曲文化是凝聚了很多文化因素的珍贵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骄傲,“古为今用”就成为必然。
再次,传统文化的价值比较隐晦,需要提炼或者“再认识”,才能和现代生活相契合。人类在现代生活中是多元发展并且不断更新的,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正如儒学一样,都在不断融进新的血液,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提炼并产生新的“理念”,从而实现“古为今用”。
王广成:我想谈谈怎样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利用昆山的传统名人文化资源。昆山名人文学上的代表人物是陆机和陆云,诗人范成大、顾阿瑛、归庄,散文家归有光等;思想家顾炎武;理学家朱柏庐;科学家祖冲之、郏亶、费信;艺术方面画家王履、夏昶和龚贤,戏曲家主要是魏良辅、梁辰鱼、郑若庸。总之,昆山具有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名人文化资源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昆山名人馆,专门收集、整理、展示昆山名人档案史料,包括名人的名人轶事、各类著作、手迹、照片、摄影等。
二是积极修缮现存名人故居,有选择地恢复重要名人故居。目前昆山有顾炎武、沈万三、叶楚伧、王安、陈三才、胡石予等人的故居,而陈三才故居、胡石予故居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房,急需修缮。同时,对于昆山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名人故居可有选择地恢复,例如朱柏庐、归有光、龚自珍的故居。
三是大力开发昆山名人的物质载体,打造名人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名人故居、名人雕塑园、名人文化长廊、文化墙、名人街、名人广场等载体的建设,在昆山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黄金萍:我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怎样得到好的传承和演绎,这还得依赖于好的传播方式。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且沟通间接化。那么,要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现代社会所用,就需要借助于新的传播方式,用符合现代社会运作逻辑的方式来更好地演绎优秀传统文化。
市场和商业化是弥漫于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的运作手段,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必然需要结合市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文化与市场完美结合的最好例证。事实上,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转化为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命延续的方式。如经典传奇故事的动漫影视制作,把经典名著场景化入网络游戏等等,再加上各商家借助传统节假日推出各种传统商品和商业推介活动,已然在现代社会营造起浓浓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尤其是随着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如手机、微博等的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的传播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如果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新媒体传播领域,如通过细化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小游戏、短时视讯等(昆曲百问,三贤名言典籍,本地美食制作小游戏等等),形成短、平、快的信息,相信不管是在扩大传播面上,还是在更好的教育下一代上(新兴媒体的使用者往往是年轻一代),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市场和商业化是传承和演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方式,但经济的唯利是图性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致命的伤害。因此,在积极鼓励通过市场和商业化延伸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链的同时,要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进行规范,引导其走上健康和正规的路线。严格禁止和杜绝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曲解和纯娱乐化。如能很好地规避市场和商业化运作的不利因素,相信文化结合市场不啻为是优秀传统文化活跃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好的方式。
梁慧玲: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我认为一是要结合传统文化,提升昆山现有的文化活动品牌。如可以借助昆山国际啤酒节,弘扬昆山美食文化,推广昆山传统美食:精选最富盛名的传统特色美食,以堂食或盒装礼品等形式推出周市爊鸭、万三蹄、阿婆菜、袜底酥等。
二是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创新、打造昆山新的文化品牌。如即将兴建的阳澄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昆山一个新型旅游景点,其中的文化博览园尤其是新亮点。类似的园区国内有两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一个是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这座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在景观中融入了一系列北宋民俗风情和剧目表演,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很强。另一个则是杭州的宋城,“宋城千古情”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台大型演出太精彩了,它巧妙地把杭州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历史等糅合到一起。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但昆山目前缺乏能全面感受昆曲文化的场所,可否借鉴清明上和园和宋城,在阳澄湖畔建立一个集昆曲艺术、昆山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昆曲文化园区,在里面开辟一条昆山民俗风情街区,恢复明代、清朝昆山传统民居街坊格局,再现昆山古时候的生活场景,以明代建筑为主,建造梅花草堂、拂石轩、项脊轩等,一名人名宅来展示昆曲的产生、发展、演变。同时,借鉴“宋城千古情”,在这个大型文化园中,倾力打造一台昆曲元素为主的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演出,以昆山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昆曲、历史典故、传说等为基点,融入三贤文化等,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融合昆曲、歌舞等艺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可增加夜间的演出,促进夜间旅游消费。这样,游客既可以在各景点感受到静态的昆山历史人文积淀,这台大型歌舞演出又能动态地展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及产生的社会背景,以生动新颖的形式,给人强烈的视觉艺术享受。
再有,建议打造“中国昆山·归有光杯散文节”这个文化活动品牌。黄宗羲推归有光为明文第一人,明代第一散文家,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感人至深。在散文节上,可以开展征文、采风、创作和研讨活动,组织千人经典诵读、大型散文朗诵音乐会等。相信归有光杯散文节会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进一步扩大昆山文化的影响力。
沙 莎:在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的今天,昆山在城市建设中应多考虑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特别是在人们集中活动的公共空间里,更多地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展示昆山传统文化的魅力,应该将重点放在城市公共空间。
首先,对于已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进行文化梳理、去芜存菁。
如亭林园,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有顾炎武纪念馆、昆曲博物馆、昆石馆、遂园、摩崖石刻等诸多文化点,是昆山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无论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对其充满好感,但亭林园的文化层次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整理园内游览项目、清理文化层次较低的内容,擦亮它作为江南著名文化园林的文化招牌。具体说来,就是亭林园中的儿童公园、动物园、千蛇洞、地下神殿等游览项目,缺乏文化含量,与亭林园的氛围不相衬,应该将迁移出去,另寻合适的安置场所。
另外,在西山风景区可适当增加与顾炎武相关的文化内涵:西山景区占地120亩,目前有不少空间可以利用,能进一步增加传统文化元素。如建设顾炎武祠堂。据史料记载,清末开始有大规模的祭祀顾炎武的活动。可在此设顾炎武祠堂,根据史料合理恢复内部场景。又如,设立历代在玉峰山登临的文人墨客纪念馆,将关于昆山、玉峰山的诗作、文章以及其中的故事通过各种手段生动地展示出来,让人们了解名人眼中的昆山的形象。
其次,对文化内涵不够的公共空间进行补充。
如柏庐路与前进路交界的柏庐广场,是因为纪念理学家朱柏庐而得名。目前柏庐广场很少与朱柏庐相关的文化要素。应该将位于柏庐南路的朱柏庐的塑像迁移至柏庐广场,将朱柏庐先生的生平、主要成就详细展示出来。不妨设计塑像群,将他教育学生、编写《治家格言》的场景表现出来。还可打造《治家格言》墙,将《治家格言》全文书写出来,以大理石浮雕或铜雕等形式镌刻在墙上,并配以插图。又如位于震川路与柏庐路交界的震川园,顾名思义是纪念散文家归有光(别号震川)而建的。可在其中设置文化墙,正面将震川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表现出来。反面镌刻其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同时,复原项脊轩,展示归有光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的场景。
最后,应在原本没有文化主题的公共空间内增加文化元素。
如坐落于科博中心南面的城市公园,既然位于科博馆之后,就可以结合“科技”的主题,在其中突出昆山传统文化中与科技相关的部分,代表人物可选择祖冲之。可在其中恢复祖冲之的居所。按照南朝时期的建筑样式,恢复祖冲之当年在昆山的居所,通过文字和图片来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和他在天文、数学、机械等多方面的极高成就。同时,在户外展示祖冲之主要成就,如牛车棚、水碓磨、木牛流马做成实物模型展现给游人。
又如位于绣衣桥东堍的儿童公园,地理位置极佳,可以不必更改名称,挖掘一些昆山历史上与儿童相关的主题,如孟郊小时候与钦差大臣斗诗斗智的故事、夏昶九岁就出类拔萃赢得知县以礼相待的故事等等,在其中以雕塑、浮雕墙等形式展示出来,从更多侧面来展示昆山丰富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只有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才能拉近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使人们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