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心理误区

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心理误区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型糖尿病将严重损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这一诊断容易使他们的父母感到难过。糖尿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遗传和环境背景下,由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这就根本谈不上合理用药,更可能误服某些有禁忌的药物,以致影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应在正规医院医师的指导下,按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有条件者最好选择糖尿病专科医院,因为他们更有条件、有经验对疾病做出合理的处理。

(1)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有些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这种情况在儿童患者的父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型糖尿病将严重损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这一诊断容易使他们的父母感到难过。他们会为子女失去健康而极度悲伤,并表现出某些应激反应,比如怀疑、拒绝接受现实、恐惧、忧虑和极度自责或负罪感,以至于四处奔走,带子女多处就医,希望诊断结果是误诊。家长的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患儿,使他们产生恐惧和不安感。对此,要求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及诊断认同或认可。既然已经患病,就要面对现实,在思想上予以认同,抱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不能像健康时一样无所顾忌,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在患病后,应及时找正规医院的医师给予可靠的治疗,并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与医生配合,按照要求科学治疗。

(2)丧失治疗信心:有些患者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或因为畏惧治疗,因而采取我行我素、讳疾忌医的态度,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良好地运用现有的治疗方法,坚持综合治疗并使各项指标控制达标,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3)血糖下降了就停药: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血压、血脂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万事大吉了,血糖一降下来就自行停药,放松对饮食的控制,直到血糖骤然上升、病情加重时才发觉。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所有的患者都应该至少每1~2个月就到医院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根据检查情况坚持服药治疗。糖尿病治疗贵在坚持,要使血糖长时期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切不可血糖一降就停药、血糖一升就再服药,这样反反复复危害甚大。

(4)忽视非药物治疗:有—种错误观念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有的患者一般能坚持遵医嘱服药,但忽视了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降糖的效果也不理想。糖尿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遗传和环境背景下,由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消除肥胖、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有着极为重要的防治作用。有些轻微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单用非药物疗法进行治疗,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听信游医服药: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不是去找医师,而是自行服药治疗。这就根本谈不上合理用药,更可能误服某些有禁忌的药物,以致影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会成瘾,撤不下来了,这同样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能否停用胰岛素,只能取决于病情、胰岛细胞的功能以及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反应。有些患者盲目地听信广告,听信传言乱求医,造成血糖不能控制,时间一长引起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后悔莫及。

患者应在正规医院医师的指导下,按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有条件者最好选择糖尿病专科医院,因为他们更有条件、有经验对疾病做出合理的处理。切勿把希望寄托在“家传秘方”“包治”的灵丹妙药上,不要轻信那些道听途说和脱离实际的传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