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界定
江苏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江苏。关于文化的概念,中外学者有许多界定,各家的出发点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学术界有260多种定义。
我国历史上,与“文化”有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不过当时的文化概念是分开来理解的。“文”的本义是指多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即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解释,之后又引申出许多解释,其中关于文字、文章、修养、德行的引申义已经接近现在“文化”一词的意义。“化”的本意比较多,有变化、生成和造化三个方面,主要是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的描写,“化”即指变化。在“变化”本义的基础上,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其中“教化”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为相近。《易•贲卦•象传》中,“文”与“化”曾同时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过“文”与“化”在这里还不是一个词,“文化”作为一个词的出现是在西汉以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按照汉人这时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的概念。
从学术的角度讲,文化概念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具体看,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综合组成部分。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五四前后通过翻译西方有关语汇(拉丁文culture)并借用我国历史上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而产生的。在西方,《牛津词典》把公元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和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不过当时的文化主要指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含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里泰勒已经把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而考虑了,这一看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他们搜集到了西方当时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并做了梳理与分析。他们认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广义的文化概念又称“大文化”,对其最简单的划分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两层划分。目前在研究文化体系的构成时,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四层说”是运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划分。“四层说”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面来划分文化的组成:
物态文化层。也称物质文化层,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属实体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等,均属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规范,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等。制度文化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一系列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这些准则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制度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
行为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如礼仪、民俗、风俗等。行为文化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我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团,端午节包粽子和中秋节吃月饼等;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的传承性。
心态文化层。也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等。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大内容。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征,表现为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指经过社会科学学者系统总结了的认识,这样的认识经过了物化形态的固定而传播,如书籍、绘画、书法、雕塑等。
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这四个层面并不是互相排除和互不相融,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存一体,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1]
根据四个层面的划分,江苏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它又由多个次区域文化组成。关于这些次文化区域的划分,学术界有几种观点,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王长俊教授主编的《江苏文化史论》和陈书禄教授主编的《江苏文化概观》提出江苏文化区域由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和苏东海洋文化等组成,本书同意这样的观点。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又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文化圈。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苏东海洋文化:江苏东部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主体的文化圈。[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