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病机主要可概括为“毒、瘀、痰、虚”四个方面,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可归纳为祛邪与扶正两大治则,祛邪方面又可分出清热解毒、以毒攻毒、活血化瘀、除痰散结等治法,分述如下。
(一)清热解毒
这个“热”指里热证,如以气分实热为主者宜兼用泻火药;以血分实热为主者宜用凉血药。所选用的药物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外,还兼有抗肿瘤的效果。有些药物不但有抗肿瘤的效果,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汉防己、穿心莲等。清热解毒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影响运化,损人阳气,服用时间过长和分量过多,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凡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及阳气不足的患者宜慎用,或适当辅以健脾药。
(二)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法治疗恶性肿瘤早期来源于民间。该类中药多具有较强的抑制或杀灭癌细胞作用,例如从蟾蜍皮中提取的华蟾素现已经实验和临床证实对多种癌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斑蝥的水或醇提取物对小鼠的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于本类药物功效峻猛,且多有毒,对人体的正气有一定的损害,给药时应严格掌握分量及疗程。当病邪已去大半,机体亏虚时应注意顾及正气,使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凡孕妇及体弱者宜慎用。
(三)活血化瘀
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说明肿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有关。由于血行不畅,瘀血凝滞,“不通则痛”,患者每有固定性疼痛,疼痛时间较持续而顽固,因血行不畅或局部郁血故可见颜面黯晦,指甲及皮肤粗糙无光泽,舌质瘀暗、舌面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瘀血等,属血瘀者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活血化瘀药依其作用强弱又可分为和血、行血、破血之类,前者药性较平和,后者较为峻猛。由于包裹肿瘤的纤维组织的溶解破坏,也给肿瘤细胞的扩散创造了条件,若单独使用无抗癌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可能促进肿瘤扩散,故本类药物应与抗癌药配合使用为宜。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要注意机体的情况,凡正气不足者应酌情配伍补益药物以扶持正气。
(四)除痰散结法
祖国医学中痰的概念较为广泛,认为“顽痰生百病”。古人还有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故肿瘤每与“痰滞作祟”有关。痰的成因很多,从其性质来讲,又可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老痰等。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善于消散囊肿及其他良性肿瘤,亦可能有减少或控制恶性肿瘤周围炎症分泌物的作用。
(五)扶正补虚法
《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对疾病的发生和防御的重要意义。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早在宋元期间成书的《卫生宝鉴·卷十四》云:“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扶正培本就是指扶助人体的正气,调节阴阳、气血的不平衡,它可以提高患者抵御肿瘤的能力,控制肿瘤的发展。扶正补虚法的应用除了辨阴阳气血之亏外,还要辨虚在何脏而采取相应的治法,故《难经·十三难》说:“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恶性肿瘤的论治,应注意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与祛邪结合。扶正补虚法的运用,必须仔细分辨体内阴、阳、气、血的盛衰,分别与益气健脾、温肾壮阳、滋润补血药、养阴生津。由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在补阳时应避免耗阴,在养阴时应防止碍阳,不仅如此,《景岳全书》还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患者肿瘤初期邪气较甚时,使用大量扶正药物需考虑是否存在促进肿瘤生长的可能,同时应将扶正药物与祛邪药物结合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