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周仲瑛认为津血本属同源,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且痰与瘀常可兼夹同病。由于临床上不少病症常痰瘀相伴为患,周仲瑛强调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或痰瘀并重,确定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又因痰瘀的生成,实缘五脏功能之失调、津血不归正化变异而成。故周仲瑛还强调调整五脏功能,扶正补虚,则痰瘀自消,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祛”是也。此外,痰瘀是津血停聚所成,津血赖气化以宣通,故痰瘀病变又与气滞密切相关,此即“气滞则血瘀痰结”。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周仲瑛还强调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
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涉及脏腑肢体骨节经络九窍。故对痰瘀的治疗不仅有轻重缓急之分,还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合相应治法。因邪实所致的“寒痰瘀阻”当温通祛寒,“痰热瘀阻”者当清热凉血,“风痰瘀阻”者当祛风和络,“燥痰瘀结”者当润燥滋液,“湿痰瘀阻”者当苦温燥湿,“痰气瘀阻”者当理气解郁;因正虚所致的又当据证配合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同时必须区别脏腑病位治疗,“痰瘀阻肺”者宣利肺气,“痰瘀心脉”者养心通脉,“脾胃痰瘀”当健脾和胃,“肝胆痰瘀”者当疏肝利胆,“肾虚痰瘀”者当补肾培元,“痰瘀阻窍”者当开窍醒脑,“痰瘀络脉”当宣痹通络,“痰瘀结聚”者当软坚散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