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案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案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5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之症,痛势较剧,痛时烦躁欲呕,伴有头昏,后经南京脑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当时脑脊液压力20mmH2O,予补液治疗虽暂可缓解,但不久再发,发时痛势如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低颅压综合征是指侧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O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起立时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平卧位时症状很快缓解为特征。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以青壮年发病率为高,女性较男性多见,突然或逐渐起病。

1.病历摘要

患者王某,女,30岁,2002年2月11日初诊。患者5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之症,痛势较剧,痛时烦躁欲呕,伴有头昏,后经南京脑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当时脑脊液压力20mmH2O,予补液治疗虽暂可缓解,但不久再发,发时痛势如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慕名周仲瑛教授擅治疑难杂症,遂前来求诊。头痛较剧,睡后缓解,立起加剧,后脑明显,头部有重压感,头昏,耳鸣,畏寒怕冷,时出冷汗,颈僵,纳差,大便偏烂,口干苦黏。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证属气虚清阳不升,内风夹痰上扰。治拟益气升阳,息风化痰。方取东垣补中益气汤化裁。

处方:潞党参12g,生黄芪15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葛根15g,陈皮10g,当归10g,炒怀山药10g,制黄精10g,苦丁茶10g,砂仁3g(后下)炮姜3g。7剂,常法煎服。

二诊:2002年2月13日。服上方1剂后,自觉后背有火辣感,烦躁、恶心加重,时欲呕吐,头胀不痛,有紧张感,手足出汗。痰郁化火,胃热上冲,原方加黄连3g,入前剂中继服。

三诊:2002年2月19日。药后头痛明显缓解,烦躁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纳改善,晨起头昏不清、目花,左耳听力欠清,耳中有搏动感,寐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仍当益气升清,原方加黄连3g,蒺藜10g,首乌藤(夜交藤)15g,14剂。

四诊:2002年3月5日。近半月来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前日起床时从颈部至腰脊火辣不适,头昏头晕,易汗,稍觉烦躁,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薄腻,脉细。当加强息风化痰泄浊之力,以清实邪,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方意化裁。

处方:天麻10g,焦白术15g,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黄连4g,葛根15g,苦丁茶10g,当归10g,制黄精12g,石菖蒲10g,首乌藤(夜交藤)20g,蒺藜12g。14剂。

五诊:2002年3月19日。头昏基本缓解,巅顶有重胀感,自觉背后火辣不舒,口苦减轻,心慌不显,舌质暗红、苔淡黄腻,脉细滑。于上方中加炒淮山药15g,片姜黄10g,枸杞子10g,14剂。

患者服完上药后,头昏头痛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较好。

2.辨析

低颅压综合征是指侧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O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起立时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平卧位时症状很快缓解为特征。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以青壮年发病率为高,女性较男性多见,突然或逐渐起病。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西医以止痛、补液等对症治疗为主,容易反复发作。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属中医之“头痛”“眩晕”范畴,一般认为,由于低颅压综合征存在直立加重、平卧减轻特点,故多从清阳不升虚证立论,效东垣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所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九窍不通。”《医贯》卷五中所说:“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能上升而下流肾肝,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周仲瑛教授进一步指出,脾气不健,湿困中焦,清阳之气不能上达脑窍故是低颅压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但患者头痛呈发作性,头部有重压感,则用虚证是难以诠释的,究其病机仍存在痰浊上蒙清窍或风阳夹痰上扰的因素。因此,本案除以党参、生黄芪、白术、苍术、山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葛根、石菖蒲升提清阳之气,以达清窍之外,又先后伍入了半夏、陈皮、苦丁茶、蒺藜、首乌藤(夜交藤)、天麻等息风化痰、泄浊平肝之品,以祛风痰实邪。

患者原本畏寒怕冷,服药一剂后即觉“头痛缓解”“后背有火辣感”,同时又增“烦躁、恶心加重,时欲呕吐,头胀”等症,前者为下陷阳气上达之效应,后者则为阳气升提,助痰郁化热之征。虽原方中早已预先使用了一味防止阳气升发太过的苦丁茶,耐何药力过轻而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故周仲瑛教授于二诊时明察秋毫,再佐入一味苦寒之黄连,不但能上清痰火,而且黄连与炮姜合用,寓苦辛通降之义,故恶心呕吐得药即解,诚为匠心独运之笔矣,读后令人叹服。

(陈四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