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案摘要
案1:夏某,男,7岁。1995年4月幼儿园肝炎流行,普查发现肝功能异常、HBsAg(+)。7月复查:谷丙转氨酶(SGPT)400U,HBsAg(+)。患儿无明显不适,小便时黄,苔薄黄腻,质红,脉小数。辨证:湿热瘀毒互结。治予清化瘀毒。
处方:土茯苓、虎杖、平地木、大青叶、大血藤、蒲公英各15g,半边莲20g,垂盆草30g,紫草10g,炒黄柏6g,升麻3g。
连服35剂,精神好转,眠食俱佳。查:SGPT 55U,HBsAg(-)。原方去大青叶、紫草,加败酱草12g,炙鸡内金6g,继服15剂。肝功正常,HBsAg(-)。
案2:乔某,男,5岁。1994年11月普查发现SGPT 75U,HBsAg(+),经治未好转。1995年5月来诊。面色欠华,夜卧出汗,口干,尿黄,苔薄黄腻,质红,脉细。辨证为湿热瘀郁,气阴两伤。治予清化瘀毒,益气养阴。
处方:虎杖、平地木、大血藤各15g,贯众、黄芪、黄精各12g,川石斛、黑料豆各10g,甘草3g,糯稻根15g,连服25剂,复查肝功正常、HBsAg(-)。
案3:张某,女,50岁,干部。HbsAg 1︰128。面色不华,精神差,月经3个月未行。无明显不适,苔薄质红,脉细。辨证为肝肾阴虚,湿热瘀毒内蕴。治予扶正解毒,补益气阴。
处方:太子参、炙黄精、生地黄、楮实子各12g,制何首乌、桑椹子、晚蚕沙(包)、牡丹皮、贯众各6g,丹参10g,虎杖20g,二妙丸10g(包)。
连服4个月。复查HBsAg 1︰16,面色、形体、精神状态均改善,月经已行。守方巩固。
2.辨析
无症状乙肝症状奇少甚至缺如,辨证依据不足,属于“难辨难治”之证,周仲瑛教授辨治本病有系统经验。其辨治无症状乙肝的思路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根据中医理论,发掘临床征象,捕捉辨证依据。无症状乙肝患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禀赋体质、感邪轻重、正气强弱、治疗措施、病程长短的不同,其病症亦同中有异,须加以辨析。周教授指出,现代医学认为无症状,有时并非绝对无证可辨。临床医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细致的诊察,寻找辨证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力求辨明阴阳,查明虚实,找出本质,寓辨证于辨病之中,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临床上,周仲瑛教授常通过观形体、问性格、察面色、诊舌脉、查二便、辨饮食口味、问喜恶、问病程病史等,来获得辨证线索。其二,针对无症状乙肝的核心病机—湿热瘀毒蕴结、耗伤气血阴阳,制订基本治法,作为选方依据。无症状乙肝患者虽无明显的肝炎症状,但大多有较长的病史。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一类患者具有面色少华、苔白厚腻、脉沉无力或弦缓濡弱等表现,病机特点是正虚毒郁。所谓正虚,主要是脾肾气弱,所谓毒郁,主要是湿热瘀毒未尽,以正虚为主。另一类患者体质不弱,面色如常,舌质红或暗,苔黄薄或腻,脉弦滑有力;其主要病机为湿热瘀毒侵入脏腑,暗耗气血,以邪实为主。总之,湿热瘀毒蕴结,耗伤气血阴阳是无症状乙肝的病机特点。临床分为两种证型。
正虚毒郁型:体质弱,易感冒,易疲劳,食欲差,偶有腹胀,面色萎黄暗滞,口苦而黏,大便时溏,小便时黄,苔薄腻,质淡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濡软。病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正气虚弱,邪毒内伏。治法拟扶正解毒。
基本方:黄芪12g,太子参12g,焦白术10g,茯苓10g,枸杞子10g,黄精10g,虎杖15g,土茯苓20g,半枝莲15g,丹参10g。
湿热瘀毒型:体质尚佳,或面色潮红,有赤丝血缕,口干苦而黏,大便秘结或溏垢,小便时黄,苔黄腻,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数。病机为:湿热疫毒侵入,久病及血,瘀热内生;邪正俱实,正邪抗争,但尚未达炽烈程度。治法拟清化湿热瘀毒。
基本方: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各15~20g,垂盆草30g,田基黄15g,败酱草15g,贯众10g,片姜黄10g。
本文3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辨治不易。周仲瑛教授从病人的体质、年龄、面色、舌脉、小便等方面寻找线索,辨证处方,取得显效。前2例小儿舌脉、小便情况类似,但例2面色欠华,夜卧汗出,这是虚实辨析的着眼点;例3则着重从年龄、面色和精神状态推知肝肾不足,气阴已虚;结合乙肝的基本病机,知其有湿热瘀毒羁留。
(王长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