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性脑病案

肝性脑病案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肝功能障碍及严重的肝衰竭,引起脑部中枢神经代谢紊乱的复杂神经症候群。肝性脑病可呈急性、慢性或进行性发作。根据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神昏”“昏愦”“昏蒙”“谵妄”“暴不知人”“厥逆”“肝厥”“闭证”“脱证”等范畴。对于肝性脑病,周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脑,与脾胃关系密切。本案充分体现了周仲瑛教授临证过程中随机处变,活法处方的治疗特点。

1.病历摘要

司马某,男,46岁,1997年10月5日初诊。

病史:患者乙肝病史7年,继发肝左叶小肝癌、肝硬化、脾大。1997年8月29日B超提示“左叶小肝癌,肝硬化,脾大”,1997年8月31日CT确证“肝左叶小肝癌,肝硬化,脾大”(CT号82113),遂于1997年9月4日入江苏省人民医院行肝左外叶肝癌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肝脏左外叶,大小约1.5cm×1.0cm,肿瘤组织完整切除,术后采用保肝、抗感染、预防肝性脑病等治疗措施。1997年9月15日复查肝脏B超提示“肝硬化、大量腹水;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右侧胸膈下积液”,给予利尿、补钾、支持疗法、补充白蛋白等药物治疗,患者胸腔积液、腹水体征减轻。1997年9月6日病理报告示“肝细胞性肝癌,高-中度分化,大小约0.7cm×0.5cm×0.5cm,切缘未见癌残留,周围肝组织为结节性肝硬化”(病理号9709318),出院后长期服用螺内酯(安体舒通)20mg/日,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25mg/日。因心动过速,烦躁不寐去省人民医院急诊,拟诊为“肝硬化、肝腹水、肝性脑病”,给予保肝、镇静药物治疗,效果不著,病情逐步加重,1997年10月5日由救护车送至门诊。

辨治经过:1997年10月5日—1997年11月6日,初诊时患者意识不清,神思不爽,答非所问,时时错语,烦躁不眠,面色黯滞,两目无神,口中有烂苹果味,有扑翼样震颤,尿少(日800ml±),舌苔灰黄腻,舌质暗红,口唇发紫,脉细数无力。此乃湿浊瘀毒内蕴,心神受扰,神明失主之证,急以清化湿浊瘀毒,开窍通闭,醒神回苏为要,病情重笃,防止内陷。

处方:川黄连5g,丹参15g,广郁金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炙远志6g,猪苓15g,茯苓15g,泽兰10g,泽泻15g,藿香10g,茵陈12g,龙骨20g,牡蛎20g,熟枣仁15g,橘皮6g,莲子心4g,太子参12g,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沉香粉、琥珀粉各0.45g;犀黄丸6g,口服,每日3次,并停服所有西药。药进4剂复诊,神志已正常,语言应对清楚,问及初诊时情况茫然不知,烦躁亦平,夜能入睡,口干,食纳尚平,尿量偏少,汗多,苔薄黄,质红偏暗,脉细数无力转为细滑。药证合拍,效如桴鼓,治守原意,上方去石菖蒲,改太子参15g,加大麦冬12g,山栀子6g。

1997年11月7日—1997年12月,肝癌术后出现肝性昏迷症状,经治已消失,近3天脘腹胀满不适,但食纳尚可,尿量尚可(日1200ml±),腹水征(+),怕冷,左下肢为著,大便正常,面色转灰,口干饮水不多,苔薄质暗脉细,下肢略有浮肿。此为湿浊瘀毒渐化,心神得主而肝脾两伤未复,疏泄健运失司,湿瘀气滞水停之征。转从温阳利水,行气活血治疗。

处方:制附片3g,炙桂枝6g,苍术10g,白术10g,猪苓20g,茯苓20g,泽兰10g,泽泻15g,青皮6g,陈皮6g,川厚朴6g,大腹皮10g,砂仁3g(后下),炙蟾皮3g,生黄芪12g,天仙藤12g。

另:琥珀粉0.6g,沉香0.3g,蟋蟀粉0.6g,每日2次,吞服。

经上方近1个月调治后腹水消退,腹胀不著,尿量增多,每日2 000ml左右,大便成形,精神语言表达正常,目前能独自来门诊求医,但仍感疲劳乏力,手足清冷,上腹痞满不舒,入晚尤甚,舌苔淡黄薄腻,舌质淡暗,舌体稍胖,脉细涩。病情深笃,治非一日之功,药已对证,宜谨守病机,原法巩固,上方改黄芪20g,加荜澄茄6g。

2.辨析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肝功能障碍及严重的肝衰竭,引起脑部中枢神经代谢紊乱的复杂神经症候群。肝性脑病可呈急性、慢性或进行性发作。中医学古籍中并无“肝炎”“肝昏迷”“肝性脑病”等的病名。根据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神昏”“昏愦”“昏蒙”“谵妄”“暴不知人”“厥逆”“肝厥”“闭证”“脱证”等范畴。对于慢性肝炎,周师依据多年的临证心得把慢性肝炎的病理因素概括为“湿热瘀毒内蕴”,认为“湿热瘀毒”贯穿于整个慢性肝炎病程的始终,湿热瘀毒互结于肝脏,日久易于变生“症瘕积聚”之病。对于肝性脑病,周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脑,与脾胃关系密切。其病因多由于各种肝病迁延不愈,“湿热瘀毒”胶着于肝体日久,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肠胃等腑气不通,湿热瘀毒之邪上犯神明而发为本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日久,必犯于脾,导致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肝脾两脏俱虚,本病病情危笃,多属邪实正虚之证。

本案充分体现了周仲瑛教授临证过程中随机处变,活法处方的治疗特点。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针对“邪实”“正虚”矛盾转化以及发病因素的兼杂不同,始终把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肝昏迷“闭证”期,发病日久,病情甚笃,针对此阶段急症期的症状特点,在重视清化湿热瘀毒、芳香开窍醒神方药的使用,同时兼护脾胃的运化,首次处方中以川黄连、丹参、广郁金、莲子心、炙远志清心开窍;石菖蒲、法半夏、藿香、橘皮、沉香粉、琥珀粉各芳香辟秽化浊开窍;猪苓、茯苓、泽兰、泽泻、茵陈利水渗湿,使湿浊瘀毒从小便而出;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熟枣仁养心安神,太子参益气养阴护正,且丹参、泽兰尚有活血之功,诸药合用使湿浊可化,瘀毒能去,心神得主,神机复用,因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病人服用4剂后即效如桴鼓,神机复用。在清心开窍解除神昏等急症转入恢复期治疗之后,周师不泥前法,根据病情特点辨证为湿浊瘀毒渐化,心神得主而肝脾两伤未复,疏泄健运失司,湿瘀气滞水停,转从温阳利水,行气活血兼以解毒施治,用附子、桂枝温补脾肾;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兰、泽泻、蟋蟀粉、天仙藤健脾燥湿,利水消肿;青皮、陈皮、厚朴、大腹皮、砂仁行气消胀除满,芳香醒脾;炙蟾皮解毒利水;生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全方通过温阳化气助蒸化、健脾燥湿助健运、淡渗分利助消肿、芳香行气助除满而达到标本同治之目的。

(刘菊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