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肾功能不全案

慢性肾功能不全案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Ⅱ期)、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白内障病史多年。2001年体检发现肾功能不全,曾服六味地黄丸1年余,今年体检病情加重。证属脾肾两虚,湿浊内蕴。该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复罹糖尿病,出现代谢紊乱,高脂血症,继发心、肾及眼底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肾功能不全及视力损害,多病杂陈,虚实并见,寒热兼夹,治疗甚为棘手。可见脾、肾两脏的虚损在本病中的发病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病历摘要

梁某,女,72岁。2004年3月3日初诊。

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Ⅱ期)、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白内障病史多年。2001年体检发现肾功能不全,曾服六味地黄丸1年余,今年体检病情加重。近半年来纳差,恶心,纳谷不香,寐差,仅睡3~4小时,心慌善惊,口干,偶有泛酸,腰酸痛,大便每日3~4次,质稀,尿量尚可,尿次较频,周身怕冷,视物模糊,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小弦滑,实验室检查示尿素氮(BUN)为14.08mmol/L,尿素(UA)为587µmol/L,肌酐(Cr)为212µmol/L,总胆固醇(TC)为6.83mmol/L,三酰甘油(TG)为5.15g,mmol/L,血沉(ESR)为32mm/小时,低密度脂蛋白(LDL-C)为3.49mmol/L,RF(+),B超示双肾体积偏小,眼底检查见动脉硬化,测血压156/98mmHg。证属脾肾两虚,湿浊内蕴。

处方:藿香叶10g,紫苏叶10g,黄连3g,吴茱萸3g,法半夏10g,炮姜炭3g,炒苍术6g,炒白术10g,潞党参10g,淮山药12g,炒六曲10g,猪苓12g,茯苓12g,泽兰12g,泽泻12g,淫羊藿(仙灵脾)10g,巴戟天10g,黄柏6g,鬼箭羽15g,菟丝子12g,桑寄生15g,丹参12g,首乌藤(夜交藤)20g,日1剂。

二诊:2004年3月11日。药后关节疼痛稍轻,胃中嘈心、时痛,头晕,寐差,大便近二、三日转实,尿量多,口干不苦,食纳改善,舌苔黄质黯红脉细。仍从湿浊中阻,脾肾两虚治疗,

处方:藿香叶10g,黄连3g,吴茱萸3g,法半夏10g,炮姜炭3g,潞党参10g,炒苍术6g,炒白术10g,淮山药12g,炒六曲10g,猪苓12g,茯苓12g,泽兰12g,泽泻12g,淫羊藿(仙灵脾)10g,黄柏6g,鬼箭羽15g,桑寄生15g,首乌藤(夜交藤)20g,鹿衔草15g,每日1剂。

三诊:2004年3月18日。停用西药降压药1周,血压稍升,测血压140/70mmHg。胃中嘈杂,疼痛烧心,肠鸣,大便时溏,尿多有沫,夜晚足浮,纳差。苔黄质黯紫,脉小弦滑。脾肾两虚,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当脾肾同治,化湿和胃。

处方:藿香叶10g,紫苏叶10g,法半夏10g,太子参10g,炒苍术10g,黄柏10g,淫羊藿(仙灵脾)10g,黄连4g,吴茱萸3g,猪苓15g,茯苓15g,泽兰15g,泽泻15g,鬼箭羽15g,潞党参10g,丹参12g,首乌藤(夜交藤)25g,石楠藤20g,鹿衔草15g,生白术12g,煅瓦楞子20g,每日1剂。

四诊:2004年4月23日。胃中间有隐痛,烧心,嗳气,尿多,沫不多,大便日3~4次,质可,苔淡黄质黯,脉小弦滑。复查生化:Cr为147µmol/L,BUN为10.5mmol/L,UA为417µmol/L,TG为4.2mmol/L,TC为7.0mmol/L,GLU为9.3mmol/L,近测血压多在(140~150)/(70~80)mmHg。以3月18日方去石楠藤、首乌藤(夜交藤)、煅瓦楞子,加罗布麻叶20g,炒杜仲15g,土茯苓25g,生黄芪15g,老鹳草15g,每日1剂。

五诊:2004年5月21日。复查肾功能已经恢复正常,血压138/82mmHg,自觉胃部仍稍有不适感,纳谷一般,大便日行2~3次,质软不烂,苔薄黄质略黯脉细滑,仍以前方加减,补益脾肾,化湿和胃调理善后,后仍来诊多次复查肾功未见反复。

2.辨析

该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复罹糖尿病,出现代谢紊乱,高脂血症,继发心、肾及眼底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肾功能不全及视力损害,多病杂陈,虚实并见,寒热兼夹,治疗甚为棘手。脾居中州,为升降之枢,运化水湿,“泌糟粕,蒸津液”,升清降浊,今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聚而成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胃失和降。《丹溪心法》指出:“惟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于是三焦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于是结滞,经络壅塞,水渗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中藏经》云:“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体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肤”。可见脾、肾两脏的虚损在本病中的发病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严用和在《济生方·水肿论治》中指出脾胃虚寒作为水肿病机的主要矛盾,如云:“水肿之病,诸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即寒,积寒化水。”治法要“先实脾土……后温肾水”。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补充了虚证水肿的治疗,《景岳全书·肿胀》说:“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周师抓住其主要矛盾—便溏足浮,腰酸肢冷,胃气不和,从补益脾肾入手,尤以治脾为重点,兼以和胃祛湿泻浊,以连苏饮、胃苓汤和胃泻浊利湿,以二妙丸清利下焦湿热,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取姜、连、萸、夏苦辛通降和胃,以淫羊藿(仙灵脾)、巴戟天温壮下元,俾气化蒸腾,湿浊得祛,脾气得健,则浊去清升。本证以健脾益气,温补下元为本,以和胃泻浊利湿为标,治标顾本,标本同治,补泻兼施,同时结合辨病治疗,因得彰效。

(霍介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