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潘某,男,81岁,2002年7月1日初诊。
有三叉神经痛病史4年,时作时止,近服止痛西药已无效,痛苦异常。近半月再作,痛在右侧头角,目眶四周,面部肌肉有跳痛感,或如触电,稍有麻木,耳聋失聪已久,大便尚调,口干多饮,测血压120/80mmHg,舌苔淡黄腻,舌质淡紫,寸口脉弦滑。此乃寒凝热郁,风火上炎,痰瘀阻络所致。治拟温经通络,祛风化痰,清泄肝火法。
处方:制白附子10g,制天南星15g,制全蝎6g,制川乌、草乌各5g,细辛5g,生石膏(先煎)30g,龙胆草10g,川芎15g,白芷10g,炒延胡索15g,炙僵蚕10g,苦丁茶15g,玄参15g。7剂,常法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2年7月8日。面痛稍减,下颌部位仍有痛感,心慌心悸,两耳鸣声如潮,口干苦,舌苔厚腻底白罩黄,舌质淡紫,脉细滑。继予温清复法治疗,原方加炙磁石25g,葛根15g,丹参15g。7剂。
三诊:2002年7月15日。左头角目眶疼痛减轻,下颌部位麻木,口稍干,舌苔薄黄腻,舌质暗紫,脉弦滑。以7月1日方加葛根15g,川石斛12g,天麻10g。
四诊:2002年10月21日。服上方后,三叉神经痛缓解而停药近2个月,近1周来三叉神经痛又见发作加重,咽喉发炎疼痛,咳嗽多痰,口干,舌苔中部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滑。证属风火上炎,痰瘀阻络,寒凝热郁。
处方:制白附子10g,炙僵蚕10g,炙全蝎5g,制天南星10g,细辛5g,生石膏30g(先煎),川芎15g,白芷10g,制川乌、草乌各6g,龙胆草10g,苦丁茶10g,炒延胡索15g,玄参12g,知母10g。14剂。
五诊:2002年11月4日。右侧颜面肌肉仍有抽痛,麻木,酸痛部位不定,手麻,怕冷,食少,舌苔黄浊腻,舌体胖大有齿印,脉小弦滑。原方去知母、炒延胡索继求,7剂。
六诊:2002年11月11日。右侧颜面疼痛稍轻,但仍有不定位疼痛,跳痛,口干,舌干,左侧咽痛,脉小弦滑,苔中部薄腻质暗红。以11月4日方加大麦冬10g,生石决明30g(先煎)。
七诊:2002年11月18日。右侧颜面酸痛经治基本缓解,舌苔中后部腻,舌质偏红,脉弦。11月4日方加大麦冬10g,生石决明30g(先煎)。继续巩固治疗。
2.辨析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属于中医学“面痛”“头痛”“偏头风”等范畴,发病多呈暴发,痛势剧烈,或左或右,痛止如常人。周仲瑛教授指出,治疗三叉神经痛常须温清合用,其中用温法的理由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病久入络,顽疾多痰,故沉寒痼冷不去、风痰瘀阻、清阳不展常是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所在,不用温通药则痛势难止,病根难除。用清法的理由有三:一者,细辛、白附子、川乌、草乌、白芷等温通药物多气味辛香燥热,多用有伤津耗液之弊;二者,寒邪郁久容易化热生火,火助风势,不清火则风势难息;第三,头面为“诸阳之会”,太阳、阳明、少阳经均循行于面部,外感风热、情绪愤郁、饮食不节,火热上扰清窍,常可引发本病,佐以清火则可防其发作。因此,治疗三叉神经痛每须温清合用。
方中白附子性烈升散,功能祛风痰,逐寒湿,善治“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制天南星祛风化痰,解痉止痛;川乌、草乌均为辛热之品,功擅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细辛性温味辛,芳香燥烈,清而不浊,“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治头痛如神”(《本草新编》),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葛根善治头痛连及项背紧强,白芷、蔓荆子入阳明经治前额、眉棱骨痛,川芎入肝胆二经,可载药上行,《本草纲目》云:“川芎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白附子合全蝎、僵蚕,仿牵正散义,以祛风化痰,痰瘀同治。再加蜈蚣、全蝎等虫类药走窜入络剔邪,故能快捷取效。龙胆草、苦丁茶可清少阳之火,生石膏擅清阳明之热,共为佐使药,有热清热,无热防热,防治相兼,与温散药配伍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故而能力克顽疾,取得较好效果。
(陈四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