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吕某,男,40岁,2002年10月15日初诊。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历两载,今年7月以来反复发作,痛苦不堪。溃疡好发于下唇内侧黏膜,患处糜烂、色白、疼痛,口干不重,口有气味,胃中时有酸水上泛,舌苔薄黄,舌质偏红,寸口脉细。证属湿火上炎,胃热津伤。
处方:藿香10g,佩兰10g,黄连5g,炒黄芩10g,山栀子10g,大麦冬10g,川石斛10g,白残花5g,吴茱萸3g,芦根15g,炒蒲黄10g(包煎),生石膏20g(先煎),诃子肉6g,地骨皮10g。7剂,常法煎服。
二诊:2002年10月22日。口腔溃疡控制,口唇干,口气味减,大便正常,夜尿3次,舌苔淡黄腻,舌质淡红,脉濡。原方加北沙参10g,去黄芩,7剂,继进。
三诊:2002年10月29日。口腔溃疡未发,下唇黏膜稍红,有不适感,口干,舌苔淡黄腻,舌质暗红,脉濡。10月15日方加天花粉12g,黄柏10g,7剂,再求。
四诊:2002年11月5日。下唇黏膜溃疡本周又有发作,但不严重,稍有痛感,口干不重,偶有泛酸,大便正常,舌苔薄,脉细滑。10月15日方加玄参10g,黄柏10g,北沙参10g,14剂。
五诊:2002年11月19日。右侧口腔下唇黏膜溃疡疼痛凹陷,唇干,口苦,舌苔薄黄,脉细滑。仍从湿火上炎,胃热津伤治疗。以10月15日方加玄参10g,黄柏10g,天花粉12g,甘中黄5g,7剂。
六诊:2002年11月25日。口腔溃疡基本控制,服药后大便溏泄2次,稍有口干,尿黄,舌苔黄,舌质暗红,脉细。以10月15日方加玄参10g,蒲公英12g,煅人中白5g,7剂。
七诊:2002年12月2日。口腔溃疡基本消退,夜晚口干,偶有口苦,时或嗳气,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小滑。守法巩固。以10月15日方加玄参10g,蒲公英15g,煅人中白5g。
2.辨析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经常出现在口腔黏膜的各个部位,有“红、肿、凹、痛”的特点,缠绵难愈。本病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胃肠功能失调、疲劳、失眠、嗜食辛辣刺激食物也有一定关系。西药治疗一般多以局部对症处理为主,疗效不佳。
本病属于中医“口疮”“口疳”等证范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诸病源候论》中曰:“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圣济总录·口齿门》中说:“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结合本病每因食用辛辣煎煿食物而诱发加重,因此,周仲瑛教授认为,长期饮食失节,脾胃运化不及,水谷精微得不到有效运化,反成湿热之邪,积于脾胃,久则循经上攻于口而发为口舌生疮之症。因此,脾胃湿火上炎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当宗清化脾胃湿热之法。本案以《医宗金鉴》清热泻脾散和《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为基本方加减化裁,药用黄连、黄芩、山栀子,苦寒清泄脾胃之火,且栀子又有利尿作用,可引热从小便而出;生石膏辛甘大寒,是清阳明胃火之效药;芦根、石斛、地骨皮养阴清润而无滋腻之弊;天花粉、沙参、玄参清热育阴、生津解毒;诃子收敛,生蒲黄化瘀散结,均有助于促使溃疡早日愈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用藿香、佩兰,乃取二药芳香悦脾之用,以振动气机,宗“火郁发之”之旨。清热药中配以升散之品,则寒凉而不冰伏,升散而不助火,清中有散,散中有清,是本案画龙点睛之笔。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养阴生津之功。
(陈四清 周 ?
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