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削峰展平”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削峰展平”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和胰岛素合用,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此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还可使糖耐量减低恢复正常,延迟向糖尿病的进展。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具体表现有腹胀、胃胀、上腹部灼痛、腹泻或便秘。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成员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其通过抑制小肠上段的淀粉等多糖的水解(淀粉的消化)达到降低或延迟餐后血糖升高的目的。

目前已进入市场并在临床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类降糖药主要有拜糖平(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德国拜耳);卡博平(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中美华东);倍欣(伏格列波糖),每片0.2毫克(天津武田);奥恬苹(米格列醇),每片50毫克(四川维奥)。以上药物中拜糖平及卡博平为医保药物,倍欣与奥恬苹尚未进入医保目录。

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益处

1.可显著降低糖耐量受损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 餐后血糖升高是糖耐量受损阶段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标志,餐后高血糖的葡萄糖毒性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当胰岛B细胞功能仅剩约50%时,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因此,控制餐后高血糖是阻止糖耐量受损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2.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 餐后高血糖可引起血管收缩和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性增加,造成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基础。因此,控制餐后高血糖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

3.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高危因素。还可降低餐后胰岛素水平,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适应证

1.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用运动疗法、饮食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患者,可以选用。

2.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可以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

3.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药或双胍类口服药治疗疗效不满意,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时应加用。

4.1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和稳定血糖。

5.1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午餐前低血糖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用药原则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和胰岛素合用,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此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还可使糖耐量减低恢复正常,延迟向糖尿病的进展。

服用方法:阿卡波糖(拜糖平):每片50毫克或100毫克,开始药量为25~50毫克,每日3次,必须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根据餐后血糖逐渐增加用药量,一般最大药量每日为300毫克;伏格列波糖(倍欣):每餐即时服用0.2~0.4毫克。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具体表现有腹胀、胃胀、上腹部灼痛、腹泻或便秘。故服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最佳服药时间为进餐前即刻或开始吃第一口饭时嚼碎吞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明显减退(血肌酐大于177微摩/升)者不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的患者禁用;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如疝气、肠梗阻等)禁用;缺铁性贫血及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注意事项:①可有消化道反应,如腹部不适,胀气,排气甚至腹泻,应从小药量用起,逐步增加药量;②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不会发生低血糖。但在和磺脲类或胰岛素降糖药合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机会,如出现低血糖,应口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葡萄糖;③偶有肝损伤发生;④18岁以下,妊娠及哺乳者禁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疗效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了淀粉、蔗糖、麦芽糖的分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

中国人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蔗糖,其不能被小肠直接吸收,需要在小肠绒毛上的多种α-葡萄糖苷酶(如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异构麦芽糖酶等)的作用下生成单糖(葡萄糖及果糖)后才能被吸收。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了淀粉、蔗糖、麦芽糖的分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但本药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不会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本药可降低餐后血糖,还可减少脂肪组织的重量和体积,降低三酰甘油水平,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