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完整体系的教育
(一) 开创与发展时期
据《后汉书》记载,南京兴办教育始于后汉,而且太学、府学、县学、书院、义学各种教育形式都出现过。在建都于南京的几个朝代,南京还是全国教育的中心。
南京的太学,创始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十一月。太学设国子祭酒(相当于校长)主持,以经师、博士为主要教学人员,以助教辅助博士的教学活动。学生入学后叫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主要学习内容为儒家的《六经》。建康从南朝刘宋时代开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所学馆,可算作我国分科大学的开始。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雷次宗在北郊鸡笼山立儒学,聚徒教授讲学,学生百余人,时人称为北学。丹阳何尚之又于鸡笼山附近设立玄学,专门研究佛老之学。著作郎何承天在鼓楼附近设立史学,专门研究历史。司徒参军谢玄在鼓楼附近设立文学,专门研究辞章。这种按专业招收门徒和管理学生的方法,为唐代设置律学、书学、算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开创了先例。
府学,即一府之学,相当于省级学校。宋代时,南京先为江宁府,后改为建康府。宋天圣七年(1029),丞相张士逊出任江宁府太守,以冶城文宣王庙地(今朝天宫)建府学。宋景祐元年(1034)迁府学于今夫子庙。元代设有路学,相当于府学。
县学,是一县之学,为县级学校。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诸县曾隶属南京,都有学校。其中以东汉光和年间建立的溧阳县学最早。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教育机构。书院的特点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读书自学成才,强调论辩问难。南京的书院初创于宋代,数量之多为全国各省之冠,其中茅山书院和明道书院等影响较大。
(二)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南京发展成为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化教育中心。朱元璋对发展官学十分重视,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地点在今夫子庙)。洪武十四年(1381),又决定在鸡笼山下建国子监,而以夫子庙的原国子学为应天府学。至永乐二十年(1422),国子监学生人数多达8000人以上。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也是由国子监学生抄录的。国子监除本国学生外,还招收日本、高丽、琉球、暹罗等国的学生。国子监的课程,除四书五经外,还把学习外文作为必修课目。我国大学开设外文课,就是从明代国子监开始的。
清顺治九年(1652),把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后又把夫子庙府学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清末年间,一些书院又陆续改为学堂。太学、府学、县学、书院都是比较高级的学校,使许多人无法接受学校教育。因此,明初又创立了“社学”,社学以街道为区域,以年长者中有学问的为老师,教育街坊幼童子弟,这种形式比较普遍,是普及教育的一个创举。清代又称义学,仍仿照明制,按街坊来教童蒙。
(三) 近现代教育
19世纪末期,近代中国的第一批新式学堂首先出现在北京、南京等地,如江南水师学堂等,都培养了一批济世之才。1904年,清政府又正式颁布了新学制,在南京,从幼稚园(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层次、各种形式、各种性质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起,遍布全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中心之一,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张之洞于1902创办了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高师学校之一。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试验乡村示范学校(今晓庄学院),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今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开展科学化幼儿教育实验。他们的实践,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