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研究发现,除循环系统RAAS外,局部组织如心脏、血管壁、脑、肾等也能合成肾素、ACE,能有效地生成AngⅡ,具有独立的RAAS系统。而且这种AngⅡ起自分泌、旁分泌或近分泌作用,在器官结构的病理改变以及对组织生长、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有报道脂肪细胞中存在RAAS系统主要组分的mRNA表达,提示脂肪组织中也有局部RAAS系统的存在。目前认为脂肪组织中的RAAS活性增高,可能在肥胖相关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并对脂肪组织的生长产生影响,但其作用途径不明。
Ganten等在大脑中发现的肾素样活动,引发了各器官“组织RAAS”这一概念的提出,人们推测这类系统可以独立于肾素之外产生血管紧张素家族成员。Campbell等于1987年发表了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其中假设循环RAAS与血管组织的RAAS系统组分之间存在交叉对话,后来人们确认,除了已经广为认可的循环RAAS在调节压力体液平衡中占重要地位之外,血管紧张素Ⅱ还作用于局部器官,而这种作用又独立于其血流动力学效应之外。但是,局部组织独立产生血管紧张素Ⅱ不依赖于肾脏肾素的程度目前仍然有争议。研究显示,有几种非肾素酶(如tonin酶,组织蛋白酶,胃蛋白酶)也可以直接促使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多肽。也就是说,血管紧张素原可以不依赖于肾素产生血管紧张素Ⅰ及血管紧张素Ⅱ。另外,血管紧张素Ⅰ转化到血管紧张素Ⅱ也并不仅仅依赖于经典途径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局部组织如心脏中,血管紧张素Ⅰ可以被糜酶敏感性糜蛋白酶所催化水解。
血管紧张肽原及肾素的mRNA已经在多个器官中发现,由于相关蛋白经常沉积于组织中,如何从血浆中摄取及局部如何合成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培养的心肌细胞中,已经发现大鼠的心肌细胞受到伸展后可以释放血管紧张素Ⅱ,在这个理论背景下,大脑、卵巢及胎盘等器官产生血管紧张素Ⅱ的假说不难理解。然而,组织产生血管紧张素Ⅱ这一理论还需要建立在下列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如血管紧张素家族各个多肽浓度的稳定测量以及血浆中浓度与其他系统中浓度的比较。以前的研究支持局部血管紧张素浓度大部分可能取决于循环肾素的浓度,也可能受组织摄取血管紧张素原(出生于肝脏)数量的影响,也可能取决于半衰期较长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数量。Nguyen及Camenzind等发现的新型肾素受体可以经过或不经过血管紧张素Ⅱ转导信号。一个健康的志愿者在接受口服肾素抑制药后,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是可以通过测量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原及药物的浓度来精确计算的。而在非肾脏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是以非同步化的方式产生并释放到血浆中,此时,其浓度无法精确计算。
在各种类型的动物实验中。血管紧张素Ⅱ的血浆水平与组织水平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性。这些动物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组织浓度不能用其血浆水平来解释(因为后者值太高),组织浓度与血浆浓度相关曲线的斜率在不同脏器是不同的,提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并非直接来自血浆。在经典的“两肾一夹”高血压动物模型中,循环中的肾素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高,然而,有趣的是,这类动物心脏、肾上腺、肝及其他器官中,组织水平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也是均匀升高的,这高度提示了循环中肾脏肾素对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主要影响作用。同样,在具有高浓度循环肾素水平的盐缺乏大鼠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也有明显升高。一个令人信服的足以证明肾素作用的例子是,在将患者双侧肾脏切除之后,血管紧张素Ⅱ2d之内从平常的4ng/L降低至<2ng/L。在大鼠及猪的实验中,切除双肾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效果,在切除术后,血管紧张素Ⅱ实际上在血浆及组织中消失。在6个因无肾而接受透析的患者中,LUCIA等发现其中有3个患者血浆中未能检测到血管紧张素Ⅱ,而在另外3个患者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不到正常水平的10%。上述这些发现,均证实了肾素在调节血浆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作用和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