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及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由于儿童及少年生长发育迅速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尚无特定的诊断标准。美国高血压教育项目(NHBPEP)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工作组规定,3次不同时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等于或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儿童的第95百分位(P95)血压值可诊断为高血压。>P99为严重高血压。NHBPEP还建议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进行分级:SBP和(或)DBP介于第95 至99百分位值加5mmHg之间为高血压1级;血压大于第99百分位值加5mmHg为高血压2级。
通常<10岁的儿童高血压以继发性为主,而10~18岁的青少年以原发性占多数。年龄越小,血压水平越高,原发病因存在的可能性越大,就应做全面的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二)儿童及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对于儿童和少年高血压,首先应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减轻或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钠盐摄入,补充钾、钙、镁、叶酸、纤维素等,减少饱和脂肪和总脂肪的摄入量。另外,减少静坐时间,多参加有氧运动等均是有益的。
采取药物治疗时,首先应明确用药指征,对下列情况应使用降压药物:有症状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合并1型或2型糖尿病、经非药物治疗6个月高血压持续者。
某些药物在儿童期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资料尚未明确,药物的选用很难有固定方案,因此儿童高血压药物治疗应当高度个体化,应结合患儿的病情、病理生理变化、有无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及降压药物的药理作用等进行综合考虑。
在以往报道中推荐作为首选治疗的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儿科高血压病治疗中有多年的经验,适合儿童使用。临床使用的利尿药主要为噻嗪类药物,其作用于髓襻升支的皮质部位和远曲小管前段,可抑制钠、氯和水的再吸收。但长期应用可能引起糖脂代谢异常、电解质和尿酸代谢紊乱以及影响骨骼生长等不良反应。因此,目前不推荐作为首选药。同样,β受体阻滞药因其可干扰糖脂代谢,降低心肌收缩力,加重气管痉挛,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多用于交感活性增高、心率较快者。
近年来主张将钙通道阻滞药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作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初始用药,因其除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外,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使它们在抗高血压药物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另外,它们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儿童也较适用。
药物治疗一般由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直至血压控制满意,如剂量已达最大推荐用量疗效仍不满意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则考虑更换另一类药物或与其他药物联用。联合用药时应考虑不同的药物机制相互补充,常用组合为ACEI/ARB+CCB、ACEI/ARB+噻嗪类利尿药、或CCB+β受体阻断药。不常规推荐固定计量的复合剂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