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降压药如可乐定(clonidine)、胍法辛(guanfacine)、胍那苄(guanabenz)、甲基多巴(methyldopa)和利血平(reserpine)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有效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们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作用,对脂质和糖代谢无不良影响,对不同人种和年龄患者均有效,不改变运动耐受量,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因此受到重视,但由于这类药物有较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表23-2),在新的不良反应较少的降压药问世后,中枢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地位下降,已不用作第一线药物。
表23-2 中枢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近年的基础研究证明:①可乐定等中枢降压药的中枢镇静作用主要是由于中枢α2受体激活所致,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血管调节中枢神经元的α2受体,使输出至脊髓节前神经元的交感神经冲动受到抑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刺激外周神经节后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α2受体,减少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②中枢咪唑受体亚型咪唑Ⅰ受体(ⅠⅠ)对心血管有调节功能,此受体被激活后交感神经受抑制,血压下降,但中枢镇静作用轻微。因此合成了一系列ⅠⅠ受体激动药,如莫索尼定(moxonidine)即为ⅠⅠ受体激动药,口服后降压作用明显,不良反应比可乐定少。③利血平具有中枢和外周作用,有的作者将其列入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近年又倾向于将它列入中枢性降压药。它被吸收后,进入外周及中枢肾上腺素能和含5-羟色胺的神经元,与囊泡膜上的胺泵(依赖于Mg2+-ATP的一种主动转运系统)呈不可逆性结合,使递质不再被囊泡摄取,而存在于囊泡之外,易被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所催化降解、失效,因而使神经末梢囊泡内的递质含量减少,以致耗竭;同时,囊泡摄取多巴胺功能发生障碍,故囊泡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进一步加速递质的耗竭。大剂量应用利血平时,还可破坏囊泡膜并阻断去甲肾上腺素与ATP结合,使囊泡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不能储存而向外弥散。此外,循环中的利血平还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具有中枢镇静和安定作用,这可能亦与其耗竭脑组织中的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作用有关。由于儿茶酚胺缺乏而产生血压下降,虽然药物进入机体后即迅速地被代谢及清除,但是由于神经元内新合成儿茶酚胺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会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图23-1)。
图23-1 中枢性降压药物作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