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到隋唐,中医五官科得到迅速的发展,医著中五官科专篇不断出现,五官科医案散见其中。
东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耳道、气道、食道异物的处理方法。
晋·皇甫谧所著之《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书中卷七、十二记载耳鸣、喑、鼻衄、喉痹、咽痛、口齿舌病针灸治疗用穴,对后世应用针灸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有很大的影响。
隋代巢元方等人所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其中卷之十九专论鼻病、耳病、牙齿病诸候;卷之三十专论唇口病、咽喉病诸候。全书收载论及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约有136候。所涉及的疾病种类有耳聋、耳鸣、耳痛、聤耳、耳痛、耳疮、耵聍、鼻衄、鼻疮、鼻息肉、鼻窒、牙痛、口舌疮、口疮、舌肿、喉痛、喉痹、喉疮、断耳疮、头眩、耳后附骨疽等40余种,其中许多疾病为首次论及。
唐朝的医学教育迅速发展,武德年间设太医署,已将耳、鼻、喉、口齿立为专科,自成体系,称之为“耳目口齿科”。
著名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首次将头面诸窍疾病列属一篇,称其为“七窍病”,从而构成了“五官科”的雏形。孙氏收集治法甚多,列方372首。还载有通九窍药品、衄血药品、耳聋药品、口舌干燥药品、坚齿药品,并指出食用动物肝脏有明目作用。在治疗上除采用内治法以外,更广泛采用药物外治、手术、针灸、导引及食疗。其中手术包括钩、割,外治有按摩、外敷、熏洗诸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广。
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集唐以前方药之大成,其五官科内容更为丰富,如卷二十一专论眼疾。收载五官疾病方药达550首以上,并对小儿喉部、食管、气管异物的处理列有专篇论述。
唐代五官科医案和其他各科医案一样,常附于药物或方剂之下,用医案以说明药物方剂的疗效,这对研究和总结五官科特效药、特效方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