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州历史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徐州历史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国后,徐州汉画像石又有大量发现,目前已发现完整的汉画像石墓20余座,画像石500多方。这两种雕刻的共同特点是以线造型,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相传为梁王的九个女儿之墓。此外,这座古墓还出土大批珍贵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文物,充分显示出墓主非凡的身份。
历史文物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四、 历史文物

1. 徐州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最早见诸文献是东晋伏滔《北征记》一书。他看到徐州城北六里的石椁上“皆青石,隐起龟龙鳞凤之象”,他说的就是汉画像石墓。尔后,历代又不断发现,著名的《牛耕图》画像石为徐州著名收藏家张伯英所收藏。建国后,徐州汉画像石又有大量发现,目前已发现完整的汉画像石墓20余座,画像石500多方。这些画像石既有人间现实生活的场景,又有追求长生的神仙世界,内容极为丰富,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徐州画像石在表现当时现实生活的图景中,最可贵的是反映生产活动的《牛耕图》和《纺织图》。《牛耕图》反映了当时依附于地主的农家的劳动情景,《纺织图》再现了当时“女修织纴”的情景,现在发现的《纺织图》有五方。

徐州画像石中最富于色彩的是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和一些表示祥瑞的图案。战国初期,“楚东侵,广地至泗上”,尔后徐州渐为楚国所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给这一地区不小的影响,因而徐州画像石中仙人神灵、乘龙骑虎、光怪陆离的诡谲之像充斥画面。除神话故事外,徐州画像石中的祥瑞图景扑朔迷离,栩栩动人。

徐州汉画像石有着突出的艺术特征,它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产物。在雕刻手法上,主要运用了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形式。阴线刻,是在磨平或不磨平的石面上,以细线刻出物象;浅浮雕,是在粗糙的石面上略作弧面的浮起。线雕细中求力,如高古游丝;浅浮雕凝重古拙,粗中见细。这两种雕刻的共同特点是以线造型,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构图布局繁密充盈,画面上台阁车马充塞天地,密不透风,空白处还要填以飞鸟走兽,似乎有犯中国画之大忌,然而其宾主分明,安顿有致,主题突出,条理愈显,使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窒,给人以情感热烈、奔放粗豪的感觉。

2. 狮子山汉兵马俑

徐州市东郊有一座海拔61米的小山,称“狮子山”。1984年,在这里发现了西汉兵马俑群。这是继陕西咸阳汉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这批陶俑的制作非常精细,均系陶土做成,质细而坚固,呈青灰色,叩之有金石声。各类陶俑都采用合模的方法制作。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它不仅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塑艺术、衣冠服饰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也都有极高的价值,现已在原址建立了陈列厅。

3. 邳州编钟编磬

编钟、编磬皆为古代打击乐器。邳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九女墩”3号墓发掘出大型青铜编钟和大型石编磬各一套。“九女墩”古墓共九座,在邳州北部戴庄乡境内,位于古泗水与泇水、徐山与胜阳山之间。相传为梁王的九个女儿之墓。3号墓出土的编钟为三组:镈钟6件,甬钟4件,钮钟9件,共19件。每组形制大小均依次递减。此外,这座古墓还出土大批珍贵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文物,充分显示出墓主非凡的身份。

青铜编钟铸造精细,纹饰繁缛精致,标志着古徐国金属铸造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冶炼业已相当发达。4号古墓中也发现与此相类似的编钟、编磬。这些编钟均可击出两个音,称为双音钟,音色非常优美。石磬13枚,未被损坏者皆可敲击出悦耳的声音。

4. 淮安天德铜钟

淮安有个勺湖公园,其间值得称道的是两件瑰宝:一为始建于晋大兴二年(319)的文通塔,一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铸成的大铜钟。

该钟原系邳州阳山普照寺之物。钟上铭文可以为证:“洪钟三铸,待今乃成。以诚感幽,惟太守明。铿然发韵,和畅而横。闻者肃警,人无惰情。置之阳山,亿年永鸣。”后来不知何故,几经辗转,于明宪宗成化年间移至淮安。始置于北角楼,复移放北门城楼,替代旧钟,作为镇水宝器。又历风雨数百载,1981年始迁至勺湖公园,供四方游人观赏。

5. 镇河铁牛

镇河铁牛位于风景如画的徐州故黄河畔,尾向东南,头朝西北,对着黄河怒目而视,造型壮美逼真。

铸牛镇河的习俗始于夏禹时代。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即铸一铁牛沉入水底,意在镇服水患。后代相沿而改置岸边。明代嘉靖年间,徐州曾铸铁牛以镇黄水;康熙四十四年(1705),徐州又曾铸过铁牛。这些铁牛早已不复存在。1985年7月,徐州市青年义务劳动,集资重铸铁牛,共收集废钢铁200多吨,由徐州市群众艺术馆雕塑模型,苏州铸造厂铸造而成,置于黄河故道南岸、庆云桥东侧,并立碑记其事。

6. 镇湖铁牛

镇湖铁牛位于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上。自金代黄河夺淮以后,洪泽湖水患频仍。万历三年(1575)至咸丰四年(1854)的279年岁月中,《清河县志》就记下了140多次洪灾水祸。淮阴人民耗尽心血与资金,筑堰挡水,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在“捍淮堰”的基础上筑成一条石工堤——高家堰。但洪泽湖仍然经常泛滥,堤堰屡修屡决。康熙四十年(1701),河道总督张鹏翮奏准朝廷,封河神为“显佑”、“通济”、“昭灵”、“效顺”金龙四大王;“又铸铁犀九尊,分置洪泽湖大堤各险要工段,以镇除水灾”(《淮阴史事编年》),这就是镇湖铁牛的来历。现在堤上铁牛仅剩五只。铁牛皆为伏卧式,身长1.7米,高0.7米,形如真牛。虽历经劫磨,双角或残或缺,仍伏卧昂首,雄踞虎视,显示不畏艰险护堤镇湖的气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