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 主要诱因如暴饮暴食、胆道疾病、ERCP术后、某些药物、手术创伤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低血压及休克。
2.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胰腺坏死感染。
(2)全身并发症:ARDS、急性肾衰竭、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凝血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高血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全身表现 发热、黄疸、呼吸困难及休克等。
4.全身检查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大小便情况、患者体位、面容及全身系统检查。
5.腹部体征 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移动性浊音、Grey-Turner征(肋腹皮肤呈灰紫色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
【预警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发热。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尿淀粉酶、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血清脂肪酶、血清胰蛋白酶、血清正铁血红蛋白及淀粉酶同工酶测定等。
2.特殊检查
(1)胸腹部X线片。
(2)肝胆胰、腹腔超声或胰腺CT。
(3)心电图检查。
(4)诊断性腹腔穿刺及腹水实验室检查。
【诊断要点】
1.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突然发作性上腹部持续疼痛。
(2)血清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增高。
(3)腹部X线片可见肠麻痹,胸部X线片可见胸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等。
(4)B超及CT检查:胰腺肿大,胰周围边缘模糊。
2.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1)突然发作性上腹或全腹持续剧烈疼痛,压痛或反跳痛,伴有高热和休克症状。
(2)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3)麻痹性肠梗阻。
(4)血尿淀粉酶可显著增高,或出现与病情不相符的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
(5)血清钙降低≤2mmol/L。
(6)血清正铁血红蛋白阳性。
(7)尿量<50ml/h,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者),血清白蛋白降低<32g/L。
(8)凝血试验异常,严重者发生DIC。
(9)低氧血症,PO2<8kPa,可发生ARDS。
(10)B超:胰腺组织回声不均匀.CT检查:胰腺实质密度增高或降低,胰腺体积增大。
【鉴别诊断】 注意与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急性心肌梗死等鉴别,其他如肠系膜血管栓塞、异位妊娠、肾绞痛、高位阑尾炎等。
【治疗要点】 抑制胰腺脂酶活性、镇静解痉止痛、纠正水盐酸碱失衡、控制继发性感染,积极治疗并发症。
1.观察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与尿量、腹肌紧张、压痛程度和范围、腹胀、腹围、腹水、白细胞计数及血尿淀粉酶变化、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
2.抑制胰腺分泌
(1)轻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监护、支持治疗、休息、腹痛剧烈者可给哌替啶,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对于胆源性的应给予抗生素。
(2)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①监护,禁食及胃肠减压;②抗胆碱药和抑酸药,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③抑制胰腺外分泌。
3.抑制胰酶活性 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抑肽酶2万U/(kg.d),分两次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4.镇静解痉止痛
(1)安定与哌替啶,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收缩。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可与哌替啶合用。
5.纠正水盐酸碱失衡 应积极补充体液及电解质,特别要注意血钾和血钙变化。
6.积极抢救休克 应给予足量的输血、血浆、白蛋白及血浆代用品,可根据中心静脉压测定结果调整液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7.预防感染 可给予广谱抗生素。
8.营养支持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者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9.中药治疗 单味中药(生大黄)、清胰汤、大承气汤加减。
10.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怀疑有腹腔脏器穿孔或肠坏死者行剖腹探查术,适用于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间隔综合征、胰腺假性囊肿者。
【康复指导】 因急性胰腺炎主要是由饮食不当或酗酒引起,为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复发,患者必须从饮食上严格控制,严禁酗酒和暴饮暴食,尽量避免高脂饮食,含脂肪高的食品有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奶油、巧克力、冰淇淋、乳酪、全脂奶粉等,改烹调方法中的炸、煎等为蒸、煮、凉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患者出院后4~6周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不要用力举重物,以后可逐步参与家务劳动和适量的体育、娱乐活动,胰脏手术患者须终身服用胰酶素,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及胰蛋白酶,要按时服用,不可间断.如黄疸加剧,腹胀、腹痛加剧,发热,解黑便,黏膜出血应立即就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