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 多发于夏秋季节,是否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史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或数小时至7天。
1.急性菌痢 根据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天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每天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最为严重)。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弗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分型如下。
(1)慢性隐伏型,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
(2)慢性迁延型,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3)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辅助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季节和病史,如突然起病,出现发热、腹痛、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及特征腹泻症状,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 应与下述疾患鉴别。
(1)阿米巴痢疾。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3)其他病原菌引起肠道感染。
2.慢性菌痢 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须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须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治疗要点】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2)病原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种:喹诺酮类、匹美西林和头孢曲松、小檗碱等。
(3)对症治疗。
2.中毒性菌痢
(1)对症治疗:①降温止惊.②休克型应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障碍;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期DIC表现可用肝素.③脑型应减轻脑水肿改善脑部微循环。
(2)抗菌治疗:可采用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
(2)病原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通常连用2种不同类型药物。
(3)对症治疗。
【康复指导】 注意饮食卫生及休息,加强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