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乱
霍乱是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
【报告制度】 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霍乱病例,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患者、疑似患者、带菌者均要隔离治疗.解除隔离的标准为停药后粪便培养每天1次,连续2次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采样】 对于疑似病例要采便送检。
【防护措施】 采取肠道防护,疫点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及灭蝇。
【流行病学调查】 收集每例病例详细资料,包括发病日期,临床表现,病前2天外出史,病前2天食物史,对可疑食物需做更详细的调查,发病前5天至住院前的吐泻地点及处理方法,污染衣物等的丢弃地点,患者过去的健康史。
1.调查内容
(1)收集疫区的基本资料。
(2)对病例逐个进行个案调查,调查收集病例的主要信息,描述三间分布。
(3)深入调查,对接触者或有共同暴露史者,病家或可疑食物进餐地点进行调查。
(4)传染来源,是外来的还是本地感染的。
(5)外界环境被污染的情况。
(6)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人数及去向。
(7)主要传播途径及其原因。
(8)在该地区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
(9)流行的发展趋势。
2.采样 对病例、家庭接触者或可疑同源暴露者采便检验。
3.消毒防护与控制
(1)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3)加强肠道门诊工作。
(4)加强健康教育。
(5)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做好排泄物和污水处理。
(6)可自愿选用批准上市的霍乱口服疫苗。
4.接触者调查处理
(1)医学观察:直至自最后接触之日起已超过5天或粪检连续2次(每天1次)皆阴性时。
(2)预防服药:对有感染高度可能性者可考虑预防服药。
【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发现患者立即隔离治疗,加强对腹泻患者的检测,做到逢泻必检,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1)教育公众关于洗手的重要性。
(2)做好人粪的卫生处理和厕所防蝇。
(3)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不饮生水。
(4)防蝇灭蝇。
(5)在食物制作、处理过程中,要特别讲究清洁卫生,冷藏要适当,生熟要分开处理和存放。
(6)对患者和带菌者的排泄物或污染的物品要严格消毒。
(二)伤寒、副伤寒
【发病特点】 伤寒、副伤寒是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传染源可以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苍蝇传播。
【报告制度】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伤寒或副伤寒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患者实行肠道隔离措施.急性发病,应予住院隔离,直至规范、足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天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间隔时间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或出院。
【采样】 可采集使用抗生素前的血、粪便、骨髓.发病早期(1~2周)以血培养为主,粪便在发病第2周分离率最高,骨髓在整个病程均可采集.血清要采双份血(间隔10~14天),以确定抗体滴度是否有4倍增长。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注意看护患者后要洗手,防止粪-口传播,患者要有专门的厕所或者粪便要先消毒处理。
【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重点是调查病例的饮食和饮水史.对于现场调查主要是调查可能流行的原因,如食物引起还是水引起。
2.接触者调查处理
(1)接触者的调查主要是查找带菌者或轻症病例,避免疫情蔓延扩散。
(2)对密切接触者(含共同暴露者)医学观察一个潜伏期(伤寒14天,副伤寒10天)。
(3)对食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员,可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不主张无指征扩大服药范围.依据药物敏感实验选用预防用药的种类,可采用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4)消毒,包括大、小便及受污染的物品,患者用过的餐具、洗漱用具煮开灭菌。
【防控措施】
(1)加强搜索作为传染源的患者或带菌者,以及传播媒介(水或食物)。
(2)有选择地排除可疑的污染食物。
(3)在有效监督下对可疑供水进行加氯处理,或者避免使用。
(三)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或带菌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粪-口传播。
【报告制度】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细菌性痢疾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或1周内在1个县区域内发病水平超过5年的同期发病水平1倍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急性期,按肠道传染病处理.凡痢疾杆菌感染者,都不能从事食品加工或照管儿童和患者的工作,直到连续两次大便标本或肛拭(在停服抗生素48小时后采样,两次相隔时间≥24小时)培养结果阴性为止.大部分病例症状较轻,通过检测才能发现,抗菌治疗原则上不宜少于5~7天,以减少恢复期带菌。
【采样】 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可采集使用抗生素前的粪便作病原培养。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要注意看护患者后须洗手、防止粪-口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
(1)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流行期间,在疫区无须对每一例病例进行检验,可仅用腹泻、里急后重等特征性表现作为诊断病例定义.现场调查主要是调查可能的引发流行原因,如食物或水引起。
(2)对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或与患者同进食或同饮污染食物或水需进行医学观察,时间为1个潜伏期(约5天)。
【防控措施】
(1)社区预防以改善卫生条件的综合性措施为主。
(2)出现成批的急性腹泻病例时,即使病原尚未查清,均应立即向当地疾病控制部门报告。
(3)调查相关的食物,如水和牛奶,采取综合性卫生措施。
(4)做好“五管一灭(管水、管食物、管粪便、管传染源、管垃圾、灭苍蝇)”工作。
(5)高危险人群(饮食行业、水源管理行业、托幼机构行业、医务行业)粪便培养阳性,应立即调离岗位。
(6)污染的水源、患者使用过的厕所、患者的粪便和其他污染的物品应及时消毒。
(7)不主张以抗生素作预防用药。
(8)宣传便后洗手的重要性,若无洗手条件则应提供肥皂和一次性纸巾。
(9)如果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做药敏试验。
(四)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O157:H7)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O157:H7)是由特异的血清型E.Coli O157:H7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牛肉、牛奶及其制品、鸡肉、猪肉、羊肉、蔬菜、水果、饮料、水等食品而感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O157:H7)是我国新发传染病,由于该病的病死率高,因此首诊医师通过对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如患者有血便要加强对患者病原学检索,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可以提高患者和暴发疫情的敏感性.如发现有聚集性血便要立即报告,处理主要为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环境消毒。
【报告制度】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属于感染性腹泻,是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由于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因此患者要住院隔离治疗.急性期采取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因为感染剂量极低,患者必须在连续二次粪检或直肠拭子检查呈阴性后,方准从事食品加工或照顾小孩、患者的工作(二次取样间隔≥24小时并且应在最后1次抗生素治疗48小时后)。
【采样】 采集粪便标本,立即使用免疫磁珠法进行O157:H7或非O157:H7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
【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处理患者粪便时要戴一次性手套,一旦接触到粪便,应用消毒液或肥皂清洗干净.此外,患者要有专门的厕所或者粪便要先消毒处理。
(2)本病病死率高,先是出血性肠炎,然后继发肾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时要注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要慎用抗生素,可以使用乳酸菌微生态制剂。
【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发生个案时,应收集每例病例详细资料,包括发病日期、病前5天内的外出史、病前5天食物史,对可疑食物需要更详细的调查。
2.暴发时调查 首先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在疫区无须对每一例病例进行检验,可仅用急性出血性粪便作为临床诊断病例定义。
3.现场调查 主要是调查可能的引发流行原因,重点是饮用水和食物。
【防控措施】
(1)凡出现聚焦性急性血性腹泻病例,即使在尚无病原的特异鉴定时均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
(2)深入查找本病的传播媒介(食品或水)。
(3)停止使用可疑食物并追查其来源;在大规模的同源食源性疾病暴发时迅速追查可以防止中毒病例发生。
(4)如果怀疑是水源性暴发,可疑水源应在卫生部门的监督下妥善地加氯消毒或者不饮用。
(5)如果怀疑暴发与游泳有关,应关闭游泳池或海滨浴场。
(6)不推荐用抗生素做预防。
(7)宣传便后洗手的重要性,如无其他设施,则必须提供肥皂和个人用纸毛巾。
(五)诺如病毒胃肠炎
诺如病毒胃肠炎是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病情多呈轻度至中度,但常呈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患者,传播途径可能是粪-口、接触或空气传播。
【报告制度】 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感染性腹泻,是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采样】 采集发病急性期粪便或呕吐物,以及急性期(3天内)和恢复期血液.本病传染性强,当学校等集体学生发生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时,如处理不当,极易引起暴发流行,因此呕吐物必须及时清理和随时消毒。
【流行病学调查】
1.基本情况 发生地的人口学资料,食品、饮用水和环境卫生情况,本次暴发疫情涉及(暴露)人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三间分布 地区(单位/班级/车间)分布、时间分布(按小时)、性别分布和年龄分布。
3.临床表现 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发热、头痛等症状体征及构成。
4.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有无共同聚餐史、共同饮用水源类型(井水、塘水、河水、自来水及其他)。
5.实验检测及结果 及时采集疫点腹泻患者发病3天内的粪便标本(每份5ml)。同一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发病2周以上)血清标本(每份2ml)以及唾液标本(每份5ml),同时采集疫区与腹泻患者年龄相同的若干例正常人群的相应标本作对照.1次暴发或流行,至少采集10例患者的标本,不足时全采。
6.环境调查
(1)卫生状况、可疑食物及其来源去向,呕吐物和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场所等。
(2)采取水、食物样品。
(3)对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场所,食品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工具,食品加工场所的污水及厕所等进行清洁消毒,对所有可疑的剩余食物和贮存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控措施】
(1)采取适用于经粪-口途径传播疾病控制的卫生措施。
(2)开展健康教育。
(3)做好排泄物的卫生处理,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要进行消毒。
(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灭蝇防蝇。
(5)加强食品和饮水卫生管理,不进食生的或未彻底煮熟的海产品(尤其是贝壳类)和蛋类,凉拌菜和其他凉品冷藏要适当,做好饮用水和游泳池等娱乐水体的消毒检测等。
(6)食物加工处理人员或护理人员如有呕吐或腹泻现象,切勿上班,并应尽早求诊。
(7)排泄物的及时清理消毒和病例隔离是控制该病暴发的关键。
(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
【报告制度】 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当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管理措施】 病例应隔离至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后7~14天。
【流行病学调查】
1.调查疫情 可能播散的范围,评估可能流行的规模以及疫情处理措施落实情况。
2.接触者调查 主要是采取医学观察,在托幼机构可以实行晨检,对发热、出疹患儿劝阻上学。
【防控措施】
(1)凡出现群体性手足口病,及时报告地方卫生部门。
(2)每天加强晨检,发热和疑似小孩暂不入学校。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便后洗手,不吮手指。
(4)加强班级卫生消毒工作,加强玩具等的消毒工作。
(5)加强班级的通风换气工作,嘱孩子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6)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7)必要时医院实行分诊、预诊或设专病诊室,减少候诊交叉感染。
(七)脊髓灰质炎和AFP病例监测
【发病特点】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人感染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但一部分人可出现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仅有少数感染者,在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本病多见于婴幼儿,故也称“小儿麻痹症”。
【报告制度】 脊髓灰质炎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AFP“零”病例报告。
【采样】
(1)对所有疑似病例要在发生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以上,采集2份5g以上的粪便标本;高度怀疑脊灰、高危和死亡的病例需尽快采集5名5岁以下接触者5g以上的粪便标本.粪便标本采集后冷藏保存,7天内送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2)病毒分离结果是最后诊断分类的唯一依据。
(3)冷藏储存运送:脊灰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耐冷不耐热.在储运样品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8℃之间,最好尽快送检。
【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疑似病例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在临床医师的配合下调查。
【监测】 主要是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常见AFP病例
(1)脊髓灰质炎。
(2)吉兰-巴雷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膜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瘫痪(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 年龄<5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
【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内、农村在24小时内报告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最快的方式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病例调查】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在临床医师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标本采集】
1.合格粪便标本的要求 报告的AFP病例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的要求如下。
(1)在麻痹发生14天内采集。
(2)2份粪便标本至少间隔24小时。
(3)每份标本量在5g以上。
(4)粪便标本送到实验室时带冰且状态良好。
2.采集样本的要求 以下情况需采集5名密切接触者(原则上5岁以下)的粪便标本。
(1)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
(2)根据临床或流行病学资料高度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
(3)死亡的AFP病例。
【病例随访】 在AFP病例麻痹发生后60天,对病例进行随访.随访者最好是曾对该病例进行过调查的人担任,并填写随访调查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