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报告制度】 鼠疫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疫情报告人发现鼠疫或疑似病例,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在出现鼠疫疫情期间,凡有鼠疫流行病学史(处于鼠疫疫区、历史疫区或疑似疫区内,或患者10天内去过上述疫区),诊断不明且有下列症状之一的患者,均应作为疑似鼠疫患者报告。
(1)高热及意识不清的患者。
(2)无外伤感染而淋巴结大并伴剧烈疼痛和高热的患者。
(3)高热并伴有咳嗽、胸痛、咯血的患者。
(4)高热伴皮肤水疱或溃疡的患者。
(5)出现鼠疫疫情期间,患者来自鼠疫疫区、历史疫区或疑似疫区,或10天内去过上述地区,病程极短,急剧死亡者,应作为急死患者上报。
【管理措施】 疑似患者、患者要严格住院隔离治疗,对肺鼠疫患者应单独隔离以防空气传播.入院时应先清除患者身上的蚤类,特别是衣物和行李品中的蚤类。
【采样】 要求在病例服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根据不同病型采集不同类型的标本。
(1)腺鼠疫患者取淋巴或周围组织液。
(2)肺鼠疫患者采痰液和咽部分泌物。
(3)败血型鼠疫采静脉血1ml以上。
(4)眼鼠疫采取眼的分泌物。
(5)肠鼠疫应取患者粪便。
(6)皮肤型鼠疫取水疱、脓疱内容物或涂擦溃疡面和痂皮下的创面。
(7)脑膜炎型鼠疫的患者取脑脊液。
(8)疑似鼠疫尸体取肝、脾、肺、心血及有可疑病理改变的淋巴结等。
【防护措施】 按医务人员防护原则Ⅱ级防护,现场救治时注意防蚤,肺鼠疫病例在采样时执行Ⅲ级防护.对于有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患者,尤其是聚集性病例应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曾有鼠疫(包括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是否有接触动物或鼠疫患者史.治疗时应注意青霉素无效。
【流行病学调查】 重点对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开展调查,包括临床表现、发病前10天与动物(死鼠)接触情况,发病前被跳蚤叮咬情况,是否进入过鼠疫实验室以及发病前10天是否与确诊鼠疫病例或疑似鼠疫病例接触等。
【防控措施】
(1)监测和控制鼠间鼠疫。
(2)定期进行灭鼠、灭蚤的爱国卫生运动。
(3)加强国境检疫与交通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并灭鼠灭蚤。
(4)建立以“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及急死患者”和“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为主要内容的“三报三不”制度。
(5)宣传预防鼠疫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二)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炭疽杆菌是可被用于制造生物恐怖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人间炭疽病例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多为散发病例.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皮肤炭疽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组织非凹陷性水肿,或直接发生大面积水肿和坏死,伴有中度以上发热和该区域的淋巴结大.皮肤炭疽的特征性黑色焦痂对临床诊断有较大的特异性。
【报告制度】 炭疽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炭疽病例,应于6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的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1.隔离 患皮肤炭疽和吸入性炭疽期间的引流物或分泌物应采取消毒措施。
2.随时消毒 伤口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
【采样】 必须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采集标本。
(1)血液标本。
(2)粪便与呕吐物标本:表现消化道症状的可疑患者收集粪便或呕吐物,特别注意选取其中混有血液的部分。
(3)痰液标本: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可疑患者。
(4)脑脊液标本: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患者,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
(5)尸体标本:从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流出血液或穿刺肝脏等实质性脏器获得组织。
【防护措施】 对肺炭疽患者需按医务人员防护原则Ⅱ级防护,其他型患者按Ⅰ级防护执行。
【流行病学调查】
1.患者、疑似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调查 采用询问、查阅病历资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重点是查明可能的传染源、感染方式,调查并登记密切接触者。
2.接触者的调查 肺炭疽的接触者必须给予预防服药,职业人群可给予预防接种炭疽疫苗。
【防控措施】
(1)患者应隔离和治疗,对患者的用具、被褥、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禁止食用或剥皮。
(2)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发病特点】
(1)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本病病死率高,部分病例留有后遗症。
(2)人或动物(包括家畜如猪、牛、羊、马等和禽类如鸭、鹅、鸡等)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猪(主要是幼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造成蚊-动物-蚊的循环.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0.1%)。
(3)夏秋季为乙脑发病季节高峰,广东省发病高峰期为5~7月份.乙脑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性。
【报告制度】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患者(疑似患者)需要进行防蚊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
【采样】
1.脑脊液 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生化检测。
2.血液 抽取患者全血2~4ml,送疾控机构进行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3.冷藏运送 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标本要冷藏运送。
【防护措施】 Ⅰ级防护措施,主要是采取防蚊措施,如涂洒驱蚊油,医院及周围环境进行灭蚊及清理孳生地,患者使用蚊帐或装防蚊纱窗,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
【流行病学调查】
(1)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调查,核实诊断,对疫点、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波及范围;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疑似病例搜索,开展社区疑似病例主动搜索。
(3)对当地和邻近地区进行人群乙脑疫苗接种率评估,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动物(猪)与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可根据当地发病情况及免疫水平开展乙脑疫苗应急接种。
(4)接触者指共同生活的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接触者一般不需要进行医学观察。
【防控措施】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通过接种乙脑疫苗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4)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场应远离居室.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
(四)登革热
【发病特点】 登革热(俗称“断骨痛”)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者,大多数以隐性感染为主.部分感染者经过3~15天潜伏期,以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大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出现出血、休克,导致死亡。
登革病毒可以在人和伊蚊中持续循环传播,感染的雌性伊蚊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将病毒传给子代.当人感染了登革病毒后,大部分人并不发病,呈隐性感染,但仍可成为传染源,把病毒传给其他人.部分人经过3~15天的潜伏期(通常3~8天)突然发病。通常在患者发病前7天至发病后5天是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
凡媒介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伊蚊密度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热病原(通过传染源或带登革病毒的蚊子)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报告制度】 登革热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登革热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本年度首次发现病例,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管理措施】
(1)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2)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诊断登革热病例患者治疗、休息的场所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3)防蚊隔离室要求: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m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采样】 采集患者(疑似患者)血清,急性期(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5ml以上分离血清送检(标本注明发病日期、采血日期,以便确定检验方法)。
【防护措施】 一级防护措施,主要是采取防蚊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1)输入性病例:①主动追查旅行史;②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地发病11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m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检.需跟踪观察27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
(2)本地感染病例:①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m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检,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以切断传染源;②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③病例搜索,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详细调查其发病前27天内是否有类似患者,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寻找可能的输入病例,探索本地病例的传染源。
(3)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
2.暴发时的调查处理
(1)流行病学调查:①个案调查、病例搜索;②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③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④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2)疫情分析:分析本次流行的分布,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3)媒介状况快速评估:为了解疫点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每3天进行1次。
【防控措施】
(1)加强病例的管理,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2)紧急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要求在1周内将疫区范围内蚊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3)教育公众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使用纱门纱窗、衣物,防止蚊媒叮咬传染。
(五)疟疾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它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是重要蚊媒传染病.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寄生于人体的有间日疟原虫(简称Pv)、恶性疟原虫(简称Pf)、三日疟原虫(Pm)及卵型疟原虫(Po)四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疟疾传播媒介是按蚊,广东省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嗜人按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报告制度】 疟疾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疟疾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近3年无病例发生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含5例)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发现恶性疟输入继发病例;在近3年内有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10例(含10例)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病例管理】 散发病例或输入性病例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患者无须隔离,但必须及时正规治疗,合理使用蚊帐和避免露宿以免传播他人,对病情较重的疟疾患者,尤其是抗药性恶性疟患者应尽快到传染病科住院治疗。
【采样检测】 血图片检查(吉氏液染色或瑞氏液染色)。
【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Ⅰ级防护 对无免疫力的医务人员或密切接触者,主要加强自我防护,尽量避免被蚊叮咬则可防护。
2.个人防护 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到现场(特别是野外)工作尽量不穿短袖衣裤,必要时在手脚处涂上驱蚊油.对于无免疫力的人员在进入流行严重的疫区时可预先口服2片氯喹,以后每10天口服1次。
【流行病学调查】
1.流行病学调查 采样核查乡村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表、发热患者血检登记表、抗疟药处方,并通过疫区居民现场走访调查、疟疾患者个案调查、居民或小学生带虫调查等方法确定暴发流行的范围、强度和疟原虫种类。
2.蚊媒调查 进行媒介种群调查以确定主要传播媒介.成蚊种群和密度调查,幼虫密度调查,栖息及吸血习性调查。
3.发热患者血检 在出现疟疾暴发流行的地区,所在县(市、区)、乡(镇)医院均应对所有发热患者进行血检,直至暴发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为止。
【防控措施】
(1)加强传染源监测,开展发热患者疟原虫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2)加强传疟媒介监测,掌握其种群和密度的变化。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让易感人群学会自我保护,养成不露宿和正确使用蚊帐的习惯。
(4)必要时(一个村庄或一个工地月发病率超过3%)合理使用预防药。
(5)灭蚊防蚊:在流行季节或疾病流行期间,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