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一、病因
(一)骨筋膜室容积骤减
1.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二、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①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②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麻痹(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
三、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现5“P”体征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
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
四、护理
(一)疼痛的观察
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即肢体出现与原发损伤不符的剧痛,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信号。肌肉缺血性疼痛,程度较重难以忍受,此外,肌肉、神经缺血性疼痛部位往往超越损伤部位,常出现在肢体远端,而且定位较弥散。一般外伤特别是骨折,只要不造成骨折断端移位,触压未波及的肌肉及被动屈伸脚趾不会引起疼痛;而肌肉缺血后,肌肉内痛觉感受器更为敏感,触压患室肌肉及被动屈伸脚趾时,因肌肉受到压迫而疼痛加剧,但是,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间隔内神经受累功能丧失后,可出现疼痛缓解甚至疼痛消失,提示病情加重。
(二)肿胀的观察
患肢在该征早期常表现为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触之可感到室内压力增高,皮肤紧张,可见张力性水疱形成。对于此类患者在采取积极的脱水治疗及抬高患肢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善,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肢的疼痛、感觉及血运情况。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除感知疼痛外,会出现辨别障碍、麻木,但麻木常由于剧痛而被掩盖。感觉减退和消失均为神经缺血的结果,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功能。
(三)末梢血运的观察
当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患者的收缩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液。此时,肢体远端脉搏虽然存在,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以协助诊断。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可呈苍白、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此时,必须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四)术后护理
手术后护理除一般护理外,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并症。合理调配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五)一般护理
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3次,保持室温在20℃~25℃,紫外线照射每次20分钟,并注意保护眼部及皮肤。
(六)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交谈,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感。护理操作要熟练、准确,动作要轻柔,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王丽云 马炳梅 许庆超 周庆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