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液中所有脂质的总称,血脂异常(dysipidemia)是指血液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血脂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血脂异常实际上是脂蛋白异常。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定义】
1.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的总称。
2.脂蛋白 是脂质与蛋白质结合的一种可溶性复合物。脂质通过与脂蛋白结合才能在血液中转运,被机体利用或储存。血浆脂蛋白分为5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它们的密度依次增加,颗粒依次减小,其来源、所转运的血脂及生理功能各异。见表8-7。
3.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已经发现的有20多种,分为Apo A、B、C、D、E 5型。每一型又分为若干亚型。载脂蛋白的功能:①维持脂蛋白的结构;②作为酶的辅因子;③作为脂质的转运蛋白;④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
表8-7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血脂的代谢】
1.胆固醇 食物中胆固醇(外源性,游离胆固醇),在小肠腔内与磷脂、胆酸结合成微粒被肠黏膜吸收,与长链脂肪酸结合形成胆固醇酯,形成CM和少量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体循环。内源性胆固醇由乙酸合成,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过程的限速酶。
2.三酰甘油 外源性三酰甘油(来自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CM,内源性三酰甘油主要在肠和肝合成,构成VLDL后进入血浆,它是机体恒定的能量来源,在脂蛋白脂酶(LPL)作用下分解为游离脂肪酸(FFA),供机体和组织利用。
【血脂异常的分类】
1.病因分类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脂异常是遗传基因的缺陷所致,继发性血脂异常是全身系统性疾病所致。原发性和继发性可同时存在。
2.表型分类 根据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血脂异常分为5型(Ⅰ、Ⅱ、Ⅲ、Ⅳ和V型),其中Ⅱ型又分为2个亚型。Ⅱa、Ⅱb、Ⅳ型较常见。见表8-8。
3.临床分类 临床上将血脂异常简单地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见表8-9。
表8-8脂蛋白异常血症表型分类(1970WHO)
表8-9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
4.基因分类 基因缺陷所致的血脂异常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脂蛋白异常血症。常见的有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原发性血脂异常 家族性脂蛋白异常血症是由于基因缺陷所致,如家族性LPL缺乏、家族性ApoCⅡ缺乏、LDL受体缺陷、家族性ApoB100缺陷等。大多数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因不明,呈散发性,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年龄增加、吸烟、酗酒等。
2.继发性血脂异常
(1)全身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脂肪萎缩症等。
(2)药物:噻嗪类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糖皮质激素等。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大多因为其他疾病或体检时通过化验血脂才发现,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黄色瘤、早发角膜环、脂血症眼底改变 黄色瘤最常见,由脂质局部沉积引起,可出现在眼周、掌纹、关节伸侧,形态可呈结节、斑块、丘疹状,最常见的是眼周扁平黄色瘤。早发角膜环出现于40岁以下,多伴血脂异常。脂血症眼底多见于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
2.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致早发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病变。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发生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3.胰腺炎 常见于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因乳糜微粒栓子阻塞胰腺的毛细血管,引起局限性胰腺细胞坏死,且多在高脂饮食或饱餐后发生,腹痛的程度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
4.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疾病本身的表现
【辅助检查】
1.血脂测定 采用空腹状态(禁食12~14h)测血浆或血清TC、TG、LDL-C、HDL-C,临床上常用的是以酶学技术为基础的化学分析法。TC、TG分别是所有脂蛋白中胆固醇、三酰甘油的总和,LDL-C通过计算得出。
2.超速离心技术 诊断脂蛋白异常血症的金标准,但技术复杂、成本昂贵,难以在临床应用。
3.脂蛋白电泳 根据血浆脂蛋白通过电泳时的泳动度将其分为乳糜微粒及α、β、前-β4条脂蛋白区带,分别相当于超速离心法中的乳糜微粒、HDL、LDL和VLDL。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①询问病史,包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②有无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疾病和药物使用史;③有无黄色瘤、早发角膜环、脂血症眼底改变;④血脂测定结果。
2.诊断标准 见表8-10。
表8-10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诊断标准(2007)
3.分类诊断 根据前述进行表型分型,并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对原发性家族性脂蛋白异常可进行基因诊断。
【危险评估与治疗目标】
1.血脂异常危险分层 根据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决定何时开始治疗及采取何种治疗,见表8-11。
表8-11 人群血脂异常危险分层
冠心病等危症包括:①有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以外动脉的粥样硬化;②糖尿病;③有多种危险因素,发生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相当于已确立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10年危险>20%。
血脂异常以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压;②吸烟;③低HDL-C;④肥胖(BMI≥28kg/m2);⑤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时男性<55岁,女性<65岁);⑥年龄(男≥45岁,女≥55岁)。HDL-C≥1.55mmol/L(60mg/dl)为负性危险因素,它的出现可抵消1个危险因素。
2.治疗措施和目标 见表8-12。
表8-12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治疗达标值[mmol/L(mg/dl)]
【治疗】
1.医学营养治疗 最基础的治疗,需长期坚持。高胆固醇血症采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外源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应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脂肪提供的热量应小于全天总热量的30%;内源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应限制总热量及糖类,减轻体重,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运动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盐、适当饮酒。
2.药物治疗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GM-Co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GM-CoA还原酶),阻断胆固醇的合成。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主要不良反应是肝酶、肌酶升高,严重者出现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衰竭。常用药物有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每晚1~2粒。
(2)苯氧芳酸类(贝特类):激活PPARα,增强LPL的脂解活性,促进VLDL和TG分解及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以高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酶升高、皮疹、血白细胞减少,常用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
(3)烟酸类:抑制脂肪组织分解、减少肝VLDL的合成和分泌。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以高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瘙痒、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常用药物有烟酸、阿昔莫司。
(4)胆酸螯合药: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阻断胆固醇的重吸收。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常用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
(5)依折麦布:主要降LDL-C。
(6)普罗布考:可降TC和LDL-C,适合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和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7)n-3脂肪酸制剂:可降TG和升高HDL-C,对TC和LDLC无影响,适合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以高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
3.调脂药物的选择
(1)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单用他汀类药物不能达标,可联合依折麦布。
(2)高三酰甘油血症:首选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也可选用n-3脂肪酸制剂。
(3)混合性血脂异常:以TC和LDL-C升高为主者选用他汀类药物,以TG升高为主者选用贝特类药物,如均升高明显可联合用药,但应注意他汀类和贝特类联用增加肌溶解和肝功能损害的可能。
4.其他治疗措施
(1)血浆净化:通过吸附、滤过和沉淀等方法选择性去除LDL,其缺点是有创、昂贵、需每周重复,仅适合对他汀类过敏或不能耐受的严重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
(2)手术治疗:回肠末端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肝移植术,适合非常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而又不能耐受药物者。
(3)基因治疗:适合基因缺陷所致的血脂异常。
(孙瑞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