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是由圆形糠秕孢子菌和(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糠秕孢子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三酰甘油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发病多在30岁左右,女多于男,好发于背、胸、颈、面及肩等处。皮疹主要为毛囊炎性丘疹,直径2~4mm,间有脓疱,散在分布,且对称。伴有痒感、刺痛或烧灼感,搔抓时,常可出现风团和潮红反应。
三、病理
组织病理片上,当用PAS染色,可见毛囊内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其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内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变化。真菌检查虽有阳性发现,但仅可作为参考。因该菌属双相型嗜脂酵母菌,也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一般临床诊断不难,但需与痤疮、其他类型的毛囊炎等相鉴别。
五、治疗
1.可外用硫化硒、1%联苯苄唑酊、丙二醇、1%克霉唑、1%联苯苄唑霜、1%特比萘芬霜、2%酮康唑洗剂(采乐洗剂)等制剂。
2.口服伊曲康唑400mg,每日1次,饭后服,每个月服1周,间歇治疗2个月;氟康唑50mg,每日1次,饭后服,连服7~14d;或氟康唑150mg,每周服1~2次,共4次,都有满意效果。但停药后易复发,故需间歇用药以巩固治疗。如每周1次伊曲康唑200mg口服,每周用上述药物外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