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淋巴摸着有滚动的疙瘩

淋巴摸着有滚动的疙瘩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有时初起即为溃疡,溃疡边缘常呈紫黑色,谓之孢子丝菌病下疳。本型患者多呈急性病容,若不及时治疗,常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亡。真菌检查,从损害病灶中涂片检查,或组织病理检查均难找到病原菌。以上3型皮肤淋巴管型诊断较易。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两性霉素B及两性霉素B脂:对皮肤淋巴管型、肺型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chum schenckii)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有时尚可波及各脏器。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此菌为一种土壤、木材及植物上的腐生菌。在人体内呈酵母型,在人体外呈菌丝型。昆虫、蝇、蚁及黄蜂等体内也有查获本菌的报道。马、驴、鼠、犬、猫及兔等可以受染。当人体皮肤遭受轻度外伤后,再接触污染此菌的物质即可被感染。人与人之间甚少直接传染。患者主要为农民或在矿区及造纸厂工人中成批发生。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

二、临床表现

本病损害主要发生于皮肤,极少数见于黏膜、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系统、肺、肝、脾、眼等脏器。皮肤的病变类型可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及播散型。

1.淋巴管型

(1)损害大部分发生于暴露部位,单侧上肢或下肢,尤以右手多见。大多先有外伤史。潜伏期5d至6个月,平均约3周。

(2)初疮:初发为圆形、质硬无痛的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有时初起即为溃疡,溃疡边缘常呈紫黑色,谓之孢子丝菌病下疳。

(3)继发损害:经1~3周,从初疮部位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数目数个至数十个,排列成串,但损害很少超过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一般后起结节较少溃疡。病变发生于面部者,呈卫星状排列。发生于眼睑或鼻周围者,可成环状排列。日久淋巴管变硬,扪之如绳索,而附近淋巴结常不肿大。陈旧性损害可自愈,但新的损害也不断出现,迁延时日,常年不愈。

2.固定型 本型常见,主要见于流行区的人群中,由于人群机体免疫力的改变,所以损害常固定于原发部位而不沿淋巴管扩散。损害好发于面部、眼睑、颈部及躯干等处。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呈结节、溃疡、浸润斑块、疣状、痤疮样、红斑脱屑等。患者可发生1种损害,也可同时发生2种以上的损害。

3.播散型 很少见。初发隐袭,以皮肤淋巴管型开始,菌体随血行播散,侵犯口咽、鼻黏膜及皮肤,全身发生散在皮下结节,损害为成群分布,结节初起时坚硬,日久软化,可以溃破。本型患者多呈急性病容,若不及时治疗,常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亡。

三、实验室检查

真菌检查,从损害病灶中涂片检查,或组织病理检查均难找到病原菌。最可靠的是做真菌培养,3~5d即可长出灰褐色膜状菌落,镜下可找出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生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排列呈梅花样。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以上3型皮肤淋巴管型诊断较易。对其他类型及可疑患者需要进行真菌培养,有时需多次培养,阳性者方能确诊。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疣状皮肤结核 皮疹不沿淋巴管径路分布,结节表面呈疣状或乳头状,表现可有裂隙,从侧方挤压,可有少量脓液从裂隙中渗出。脓液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2.着色真菌病 本病早期损害的结节或斑块表面多呈疣状,周围绕以浸润带,渗出物中可见黑头粉刺样小黑点。从分泌物镜检中可查到棕色成群、厚壁的圆形孢子。

3.梅毒树胶肿 既往有梅毒史。初发亦为无痛的坚硬结节,表现暗红,但其排列不沿淋巴径路。分泌物呈树胶状。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五、治疗

1.全身治疗 10%碘化钾:首选药物,开始剂量为每日1g,逐渐加重每日3g,损害消退后继续服1个月以防复发。伊曲康唑:每日100~200mg,连服2~3个月或以上。特比萘芬:每日250~500mg,连服3个月。氟胞嘧啶:每日1.5~2g,分次口服,可与酮康唑合用,每日200mg,连续2~3个月。两性霉素B及两性霉素B脂:对皮肤淋巴管型、肺型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

2.局部治疗 2%碘化钾溶液或10%碘化钾软膏外用,损害消退后继续使用1个月左右,以防复发;0.25%的两性霉素B溶液损害内注射;10%聚维碘液外敷;2%红霉素二甲基亚砜液或两性霉素B二甲基亚砜液外用。局部损害考虑手术切除,或采用物理疗法、冷冻或热疗法治疗。但均需辅以内服抗真菌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