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肤着色真菌病

皮肤着色真菌病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因皮肤被带刺物刺伤接种感染。本病可由裴氏瓶霉、疣状瓶霉、紧密瓶霉及卡氏枝孢霉等所引起。国内以卡氏枝孢霉为最多见。本病发病与外伤密切有关,孢子由伤口进入皮肤或黏膜而感染。必要时做真菌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孢子,即可确诊。增殖性溴疹有应用溴剂史,皮疹主要为浸润明显的斑块,局部无外伤史,真菌检查阴性。大面积损害可手术切除,手术后辅以内服抗真菌药物。

皮肤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或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不同种着色真菌侵犯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偶或侵犯脑组织或其他脏器。本类真菌存在于土壤、木材、麦秆及杂草中。患者多为农民。常因皮肤被带刺物刺伤接种感染。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可由裴氏瓶霉、疣状瓶霉、紧密瓶霉及卡氏枝孢霉等所引起。国内以卡氏枝孢霉为最多见。本病发病与外伤密切有关,孢子由伤口进入皮肤或黏膜而感染。其发病似与局部组织免疫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本病好发于单侧手、前臂、腕、足跟、膝及足背等暴露处。在伤口愈合后数月至1年,在原刺伤处出现丘疹,逐渐增大变为结节,后融合成斑块,呈污褐色,周围绕以紫红色浸润带。表面出现浅溃疡,上有柔软的疣状肉芽及稀薄的脓液渗出,表现附有褐色痂壳。

2.病情发展缓慢,沿初发损害的周围不断发生新损害或沿淋巴发生成群的结节溃疡,可波及大部分或整个肢体,有的损害呈环状或马蹄状。延年日久,皮肤深部组织破坏,淋巴回流障碍,形成象皮肿。在足背、膝部、小腿、踝部易受摩擦部位,皮肤呈菜花状增殖。

3.皮损呈各种形态,斑块型、乳头瘤型、疣状皮肤结核样型、银屑病样型、足菌肿样型、树胶肿样型、象皮肿样型。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痒感。病程常历数年不愈。个别病例中有血行播散引起的皮肤广泛性损害,在头、耳、胸、背等处有大小不等的结节。严重者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脓肿及脑膜炎。

三、实验室检查

从分泌物中尤其是小黑点处采取标本涂片直接镜检或组织病理检查,可见棕黄色成群、厚壁的、圆形小孢子。有横膈或十字纵横分隔,有时可见棕色分隔菌丝,或真菌培养均有诊断价值。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皮损特点、好发部位、外伤史、直接镜检,较易诊断。必要时做真菌培养,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孢子,即可确诊。

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寻常狼疮结节柔软,可用探针刺入,用玻片压视,可见苹果酱色结节,溃疡分泌物中可查到结核杆菌。增殖性溴疹有应用溴剂史,皮疹主要为浸润明显的斑块,局部无外伤史,真菌检查阴性。结节性梅毒疹有梅毒史,结节簇集成群分布,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五、治疗

1.全身治疗 伊曲康唑:每日100~200mg,连续3个月以上,减量后维持用药6~12个月。氟康唑:每日200~400mg,口服或静脉滴注,连续3个月,减量后维持用药6~12个月。酮康唑:每日200mg与氟胞嘧啶每日1.5~2g联合用药,可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耐药。

2.局部治疗 小面积损害可电灼或电凝固治疗。大面积损害可手术切除,手术后辅以内服抗真菌药物。局部外用10%~30%冰醋酸、3~6mg/ml两性霉素B二甲基亚砜液或复方酮康唑霜。局部湿热疗法:着色霉菌在39℃以上即停止生长,可用热水、石蜡、中药坎离砂或电辐射等方法加热至50~60℃,抑制或杀灭着色霉菌,促进皮损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