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暗色丝孢霉菌病

暗色丝孢霉菌病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暗色丝孢霉菌病是由一大组暗色真菌引起的人类和低等动物感染,其特征是该菌菌丝侵入皮肤及皮下组织所致肉芽肿性病变。本病系1974年Ajello命名,是暗色孢科为主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已发现30余属50余种。国内已有报道4例,主要病原菌为棘状瓶菌、甄霉、皮炎外瓶菌、葡萄状佛隆那菌等,属条件致病菌,多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时致病。皮损亦可向深部组织蔓延,侵犯肌肉、骨骼、内脏,形成系统性暗色丝孢霉菌病,可致死亡。

暗色丝孢霉菌病(phaeohyphomycosis)是由一大组暗色真菌引起的人类和低等动物感染,其特征是该菌菌丝侵入皮肤及皮下组织所致肉芽肿性病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系1974年Ajello命名,是暗色孢科为主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已发现30余属50余种。国内已有报道4例,主要病原菌为棘状瓶菌、甄霉、皮炎外瓶菌、葡萄状佛隆那菌等,属条件致病菌,多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时致病。

二、临床表现

1.病原菌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异,初为皮下蚕豆或核桃大小结节或囊肿,日久有波动,亦可扩大成斑块,表面高低不平。一般很少破溃,亦少播散。结节可演变为脓肿,偶可破溃形成窦道,常年不愈。

2.少数病例形成肉芽肿,表面疣状或菜花状,外观似着色霉菌病。皮损亦可向深部组织蔓延,侵犯肌肉、骨骼、内脏,形成系统性暗色丝孢霉菌病,可致死亡。

三、组织病理

真皮或皮下组织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或肉芽肿损害,可见褐色分隔菌丝,偶见分枝菌丝及酵母样芽生孢子。

四、治疗

皮肤型可手术切除,系统型可选用伊曲康唑,成年人400~800mg,疗程要长;氟康唑口服或静脉滴注;或两性霉素B或氟胞嘧啶联合治疗,亦可选用大蒜素及10%碘化钾等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