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reffei)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或皮肤伤口侵入而致的深部真菌病。
我国先后由李菊裳、韦兴国等于1985年正式报道此病例2例,随后湖南、广州、南京亦有病例报道,PSM在我国为散发。主要见于免疫障碍的人,如组织胞质菌病,可侵犯整个网状内皮系统。近几年来从泰国、中国香港报道艾滋病患者并发本病者骤升,是AIDS患者重要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在我国,银星足鼠(rhizomys prurinosus)是其重要宿主,近来泰国发现cannomys badius亦可是本菌中间宿主。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患者可有不规则发热、盗汗、食欲减退,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肝大、肝脓疡,黏液血便,消瘦、乏力,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肺部有炎症性改变,听诊呼吸音减弱或干湿啰音,X线片可见肺密度增高阴影,可有空洞、胸膜炎、肺脓疡、脓胸。骨组织受累可出现疼痛、局部包块、X线片示溶骨性损害。
2.皮肤损害 常见为广泛的丘疹,多发生于面部,耳郭,在躯干上部、手臂,某些丘疹中央有坏死性脐凹,类似传染性软疣。皮损也可表现为多发性皮下脓肿。脓肿黄豆至鸭蛋大,开始质硬后有波动感,穿刺抽出黄色脓液。生殖器溃疡也有报道,直径为1~3cm,口腔损害包括丘疹或溃疡。
二、实验室检查
痰、脓涂片瑞氏染色可见细胞内酵母样菌种,PAS染色阳性。脓、痰、病变组织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本病是唯一的双相型青霉菌,在组织中呈酵母型,在室温培养中呈菌丝型。
三、组织病理
1.组织细胞肉芽肿形成,可有上皮样细胞和巨噬细胞。组织细胞肉芽肿可融合扩大,中央坏死和白细胞反应而形成脓肿,脓肿壁由组织细胞构成。组织细胞内有PM繁殖,使组织细胞膨胀,组织内菌体为圆形、椭圆形、马蹄形或腊肠形。长形、马蹄形菌体内可见横膈,一些菌体于横膈部裂殖。
2.马蹄形及膜肠形菌体为该菌的特征。而有别于荚膜组织胞质菌。Grocotts染色更清楚地显示胞壁,而横膈的染色深于其外壁的颜色。HE染色不能使胞壁及其内容物着色,使淡蓝色的核周围有一空晕,为此酷似荚膜组织胞质菌在组织内形态,但后者无腊肠形、马蹄形菌体。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中国的艾滋病患者和南亚流行国家,当出现发热、咳嗽和泛发性丘疹时,应考虑到本病。诊断可根据骨髓、脓液、痰液涂片瑞氏染色和(或)皮肤活检,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在脓及分泌物涂片上,特征性的表现为巨噬细胞内分隔的酵母细胞。
五、治疗
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最理想。酮康唑(400mg/d)口服有效。但其肝脏毒性反应限制了本药的使用。有报道伊曲康唑0.2g,口服,每日2次,治疗2周体温正常,皮疹、咳嗽减轻,治疗1个月所有症状消失,X线检查肺部炎症亦吸收,症状控制剂量改为2日1次,巩固治疗3个月,随访4年无复发。亦可试用氟康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