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属节肢动物,种类繁多,昆虫叮咬伤(insect bite)的致病方式也多种多样,本节简述以口器吸食人体血液,同时将毒汁注入人体内的昆虫,即叮咬致病者,包括蚊、臭虫、跳蚤、蜂等。
一、致病微生物和临床表现
1.蚊虫叮咬 主要有按蚊、库蚊和伊蚊3类,只有雌蚊才叮人吸血。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有的人毫无反应,有的仅在皮肤上现一红点,而有的则局部红肿或风团丘疹,剧痒,迅速消退,也可出现瘀斑,一般无全身表现;婴幼儿被叮咬后可发生血管性水肿,包皮、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累,表现为皮肤高度肿胀、发亮、不痛不痒,中心可见一棕色小点;严重者发生即刻过敏反应、延迟过敏反应甚至全身反应。
2.臭虫痒症 有些人无反应,直到早上起床时发现内衣或床单上有血迹才注意到。在皮损中央有针头大出血性瘀点或水疱、丘疹样荨麻疹、大片红斑或紫癜,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形成线状皮损,通常位于踝、臀等处。常因搔抓而继发感染及色素沉着。
3.跳蚤叮咬 皮损为一种带出血点的红色斑丘疹,对跳蚤唾液过敏者可有丘疹性荨麻疹、水疱、多形性红斑或紫癜,瘙痒难忍;人的腿部和腰部易被叮咬,皮损成群分布。
4.蜂蜇伤 是由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尾部毒刺蜇入皮肤所致。蜂蜇伤后局部立即有明显疼痛、烧灼感及痒感,很快出现红肿,中央有一瘀点,甚至形成水疱、大疱损害,偶可引起组织坏死,还可产生大面积肿胀、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多见于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可在数分钟至数日内死亡。蜇伤后7~14d可能发生血清病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
二、诊断
昆虫叮咬伤多发生在夏秋季,皮损分布在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主要表现为少数散在红色丘疹、风团或瘀点,有时表面有水疱、大疱,有的皮损中央可见叮咬的痕迹,自觉刺痛、灼痛、奇痒等,根据这些临床特点一般诊断不难。
三、治疗
一般昆虫叮咬伤临床表现轻微,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常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风油精或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等,如局部感染应抗感染,局部反应重可放置冰块或冷湿敷。
蜂蜇后应立即将毒刺拔除,再用水冲洗并内服抗组胺药物,皮损广泛、局部过敏反应重者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中毒严重、有明显全身表现者应积极抢救,常用0.1%肾上腺素0.5ml皮下或肌内注射,必要时重复使用,随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以后给予泼尼松30~40mg/d,1~2周减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