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性皮肤病(industrial dermatoses)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与生产有关的化学性、物理性或生物性等有害因素导致的皮肤黏膜疾病。
一、病因
1.化学因素 为最常见原因,包括原发刺激物如强酸、强碱等;致敏物,常见的皮肤致敏物有:天然或合成树脂,橡胶制品中的某些促进剂和防老剂,偶氮染料及其中间体,药物,铬、镍、银、汞、铍等金属及其盐类,照相显影剂。
2.物理因素 包括机械性损伤、高温、寒冷、紫外线、X线及放射性核素。
3.生物因素 以细菌、真菌及寄生虫为主。
4.其他相关因素 包括性别与年龄,表皮脂质,表皮厚度与肤色,毛发与出汗,特应性体质及环境因素等。
二、发病机制
1.原发性刺激 原发刺激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角蛋白或脂肪溶解、皮肤脱水、蛋白质沉淀、氧化或水解;刺激性很强的化学物质可立即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如强酸可引起凝固性坏死、强碱可引起液化性坏死);弱效至中效的低浓度刺激物可能对皮肤并无明显的即刻破坏作用,仅在持续暴露和累积损伤时才较为显著,其浓度和接触时间长短与病情程度成正比。
2.变态反应 为典型的迟发IV型变态反应,机体与致敏物接触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再接触该物质时,发生特异性接触性变态反应;某些吸入性抗原可通过朗格汉斯细胞上的特异性IgE分子引起迟发超敏反应。
3.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 部分化学物为光感物质,如工业品中的沥青、焦油,化妆品中的一些香料、洗涤剂中的荧光增白剂及药品中的磺胺类、四环素族、灰黄霉素、双香豆素类、酚噻嗪类、补骨脂素及其衍生物等,这些化学物致病与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皮炎湿疹型 病因为原发刺激或致敏物质引起。皮损同湿疹、皮炎。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手、前臂多见。脱离工作即愈,恢复工作即复发。
2.痤疮、毛囊炎型 又称油疹。有皮脂溢出者更易发生。临床表现与一般痤疮和毛囊炎相似,皮损较密集,潮红较重,除好发于面部外,尚多见于四肢伸侧易受衣服摩擦的部位。与接触石蜡、石油、焦油、切削油灯有关。好发于手背、指背、前臂等处。
3.皮肤黏膜溃疡型 主要为接触刺激性或腐蚀性物质所致,起病急,局部皮肤出现红斑、大疱,甚至坏死、溃疡等类似烧伤的临床表现。常见于手指、手臂及前臂等处。
4.皮肤色素异常型 为长期接触煤、石油、沥青、焦油、砷、氟化物或橡胶防老化剂等所致。皮损为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损多见于面、颈、手背、前臂等暴露部位,对称分布。
5.肿瘤型 为长期接触(10年以上)焦油、砷、汞、放射线、沥青等所致。皮损为疣状赘生物或上皮癌。皮损多见于手背和前臂。
6.其他 感染型:如类丹毒、真菌感染。昆虫叮咬型,如谷痒症等。长期接触碱类物质或粉尘引起的皮肤干燥、角化、皲裂等。
7.职业性体征 如长期浸水引起的皮肤浸渍、甲变薄;长期手工操作引起的胼胝;日晒引起的血管扩张等。
四、治疗
工业性皮肤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表现结合皮肤病治疗原则进行。有明确致敏物者应尽量避免接触;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控制者需调换工作岗位;急性灼伤患者应立即用清水持续冲洗15~30min,再以适当药物(强酸用2%~5%碳酸氢钠,强碱用2%醋酸或3%硼酸)中和其腐蚀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