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是一组病因不明、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伴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可能为一种超敏和自身免疫反应。
一、临床表现
中年男性多见,有皮疹占27%~53%,慢性病程。皮疹一般分两类:①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②红斑、丘疹、结节,包括水肿性红斑、弥漫性浸润性红斑、多形红斑、麻疹样红斑、红皮病等、自觉瘙痒或剧痒。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疲倦、体重下降、水肿、关节肿痛、肌肉疼痛、肌无力等。累及其他脏器时可有心悸、呼吸困难、哮喘、昏迷、腹泻、肝脾大、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0%~70%),直接计数超过1 500×106/L超过6个月,骨髓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升高。
二、组织病理
真皮血管周围有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三、诊断
外周血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计数超过1 500×106/L达6个月以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除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有皮肤等组织和脏器受累证据。
四、鉴别诊断
1.过敏性疾病(荨麻疹、湿疹等)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有所升高,但不如本病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且全身症状一般轻微或缺如。病理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如本病显著。
2.寄生虫病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有所升高,但不如本病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不出现皮疹,全身症状轻。肠道寄生虫病者在粪便中可查到虫卵。
五、治疗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如CTX)可见效或有暂时疗效。氯喹和雷公藤等亦可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