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泛发全身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约70%病人血清中有抗BMZ抗体,主要为IgG。老年人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发生厚壁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不易破或糜烂面易愈合;黏膜损害少;病理组织为表皮下水疱,基底膜带IgG呈线状沉积,则可诊断。应与寻常型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和大疱性多形红斑鉴别。1.寻常型天疱疮 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薄壁水疱,尼氏征阴性,黏膜损害常见而较重,病理示表皮内水疱。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us)是一种慢性泛发全身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为表皮下大疱,预后良好。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损害和水疱周围正常皮肤的BMZ有IgG和C3线状沉积,少数为IgA和IgM。约70%病人血清中有抗BMZ抗体,主要为IgG。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平行关系。自身抗体与抗原组合后,激活补体,吸引嗜酸性和嗜中性粒细胞至BMZ,继而释放各种蛋白溶解酶和一些反应性氧中间产物,最后导致BMZ的损伤和形成表皮下大疱。

二、临床表现

1.好发于老年人和小孩。多见于胸腹、腋下、四肢屈侧。

2.皮损特点:在红斑或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樱桃至核桃大小水疱,疱壁厚而紧张,不易破。但破后糜烂面很少扩展,而且容易愈合,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尼氏征阴性。

3.部分病例可自行缓解,但年老体弱而有继发感染者亦可导致死亡。

三、组织病理

表皮下张力水疱,疱顶为完整的表皮,疱内有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无棘层松解现象。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老年人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发生厚壁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不易破或糜烂面易愈合;黏膜损害少;病理组织为表皮下水疱,基底膜带IgG呈线状沉积,则可诊断。应与寻常型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和大疱性多形红斑鉴别。

1.寻常型天疱疮 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薄壁水疱,尼氏征阴性,黏膜损害常见而较重,病理示表皮内水疱。

2.疱疹样皮炎 参见“天疱疮”。

3.大疱性多形红斑 参见“天疱疮”。

五、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为首选药物,醋酸泼尼松龙40~60mg/d,待病情稳定,逐渐减量。

2.免疫抑制药 常用环磷酰胺单独或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合用。

3.局部治疗 以清洁干燥、止痛及预防感染为原则。

4.其他 少数患者用氨苯砜、磺胺吡啶、环孢素治疗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