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为发生于下肢伸侧的结节性血管炎皮肤病。真皮脉管及脂膜受累。中青年人多,女多于男。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病毒、真菌、结核或药物可致同样反应。其他如结节病、麻风、淋巴瘤、白塞病、Grohn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猫抓等亦可出现相似症状,为Ⅲ型及Ⅳ型变态反应为主所引起的血管炎和浅层脂膜炎。
二、临床表现
好发生在中青年女性,有文献报道男女比例可达(6~7)∶1。多数人在起病前有轻度发热(少数高达38℃以上)、全身不适、关节痛等症状。皮肤损害多见于小腿伸侧,少数可发生在大腿及上臂上,为对称性红斑、结节、表面红色,数日后逐渐转暗红色、消退、不发生破溃。自觉疼痛,病情容易反复发生。
三、组织病理
急性期,可在脂肪小叶纤维间隔散在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中下部有时也可。
四、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
1.皮损常突然发生,表现为下肢胫前黄豆或更大的疼痛性结节,淡红色,有压痛,不破溃。
2.发病前常有感染史或服药史(磺胺类、避孕药、溴、碘剂等)及前驱症状。
3.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五、鉴别诊断
1.硬红斑 多见于小腿屈侧,组织病理见结核样结节。
2.丹毒 常发生于单侧小腿,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淋巴结肿大,有高热,血白细胞升高。抗生素治疗有效。
3.脂膜炎 一般单发,脂肪有坏死,小叶纤维间隔散在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4.结节性多动脉炎 有多脏器损害症状,皮疹多形,结节常沿血管排列。主要侵犯真皮深部与皮下交界处的中、小动脉,管壁有纤维素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碎裂等坏死性血管炎变化。
5.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组织内细胞浸润,细胞由大小淋巴样细胞组成,部分细胞核大、形态不规则、染色深。
六、预防及治疗
1.查找和祛除病因,如感染、药物、食物,避免过度劳累等。
2.使用抗生素治疗。
3.5%碘化钾10~20ml/次,每日3次。维生素C、钙剂、雷公藤总苷等。
4.疼痛明显者可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5.病情严重者可以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如泼尼松20~40mg/d,控制病情逐渐减量。
6.中医中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