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信号

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信号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该信号影与内囊其他区域的MR信号强度不同,故称为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为正常内囊的MRI解剖变异。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应与腔隙性脑梗死等病变所致的信号异常相鉴别。当临床出现脑梗死症状时,尤其是老年患者,在MRI诊断时容易把内囊后肢的稍长T2信号误诊为脑梗死。由于脑梗死病灶的含水量增多,故与变异引起的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比较,梗死灶在T1WI上信号更低,在T2W和T2FLAIR上信号更高。

内囊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放的“V”形,由前向后可将其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在各种序列的MRI上,内囊的MR信号强度与其他部位的脑白质相同。通常情况下与脑灰质的MR信号强度比较,内囊在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图1-3-9)。

图1-3-9 正常内囊MRI解剖
正常成年人内囊MRI表现。A.轴面T1WI,B.轴面T2WI。双侧内囊结构对称,在T1WI呈稍高信号,在T2WI呈稍低信号。由前向后可分为前肢(1)、膝(2)和后肢(3)三部分

在约半数的正常人群中,包括一些老年人,颅脑MRI检查时在横断面T2WI上内囊后肢可见局灶的圆形稍高信号影。由于该信号影与内囊其他区域的MR信号强度不同,故称为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图1-3-10),为正常内囊的MRI解剖变异。该变异的特征是双侧对称,位于内囊后肢的后半部,呈圆形,在T2WI、T2FLAIR及DWI上呈稍高信号,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与正常灰质的MR信号类似),直径3~5mm,边界清楚,信号强度均匀,无占位效应。在连续的横断面T2WI观察或进行冠状面T2WI扫描时,该变异可呈长条状稍高信号。该变异可能反映正常神经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一种影像,形成机制可能是由于局部白质内的生理性髓鞘稀少。

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应与腔隙性脑梗死等病变所致的信号异常相鉴别。当临床出现脑梗死症状时,尤其是老年患者,在MRI诊断时容易把内囊后肢的稍长T2信号误诊为脑梗死。发生于内囊后肢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一般不对称出现,可位于一侧内囊后肢的后部、中部和前部,多为椭圆形,长径多>5mm。由于脑梗死病灶的含水量增多,故与变异引起的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比较,梗死灶在T1WI上信号更低,在T2W和T2FLAIR上信号更高。急性期梗死灶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值降低。在解释MRI所见时应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和神经科的病理征检查结果,也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图1-3-10 双侧内囊后肢局灶性稍长T2信号
A.轴面T1WI,双侧内囊后肢可见圆形稍低信号(箭);B.轴面T2WI,C.轴面T2FLAIR,D.轴面DWI,双侧内囊后肢可见圆形稍高信号(箭);E.冠状面T2WI,双侧内囊后肢可见长条状稍高信号(箭)

(赵殿江 张 辉)

参考文献

[1]Mirowitz S,Sartor K,Cado M,et al.Focal signal-intensity variations in the posterior internal capsule:normal MR findings and distinction from pathologic findings.Radiology,1989,72(2):535

[2]Yagishita A,Nakano I,Oda M,et al.Location of the corticospiral tract in the internal capsale at MR imaging.Radiology,1994,191(2):455

[3]王维治,付红梅,朱雨岚.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