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位于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呈椭圆形,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在垂体窝内,腺垂体居前并占据垂体2/3以上区域,体积较小的神经垂体居后。前者由Rathke囊演变而来,后者由漏斗演变而来。腺垂体包括结节部(漏斗部)、中间部和远侧部(前叶、腺部)。神经垂体包括正中隆起、漏斗茎(神经柄)和漏斗突(后叶、神经叶、神经部)。垂体前叶分泌促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和黑色细胞刺激素。垂体后叶无分泌作用,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后贮存于神经部。
正常垂体的高径为2~8mm,前后径为7~11mm。垂体的上缘平直或呈凹面向上的弧形,少数可稍上凸,有时在漏斗插入部可见一小凸起。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或哺乳期,生理性垂体的高径可达10~12mm,上缘上凸,勿将其误认为异常。正常的垂体前叶在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垂体后叶在T1WI和T2WI多呈高信号(图1-5-1)。垂体后叶的短T1信号与其含有抗利尿激素等神经内分泌颗粒有关,这些颗粒缩短T1弛豫时间。
垂体后叶异位(ectopic posterior pituitary,EPP)是指在正常位置(垂体窝内)看不到垂体后叶,而T1WI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小结节)位于鞍上。矢状面T1WI是观察EPP的最佳层面,表现为垂体后部的高信号消失,而在漏斗近侧或灰结节部位可见异常的高信号(图1-5-2,图1-5-3)。EPP可伴有垂体柄变细或缺如,蝶鞍浅小,垂体前叶发育不良。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和生长激素缺乏。形成EPP的原因可能与产伤引起神经垂体和腺垂体分离有关。也可能与神经垂体向下发育障碍,以及神经垂体与腺垂体未能在鞍内融合有关。EPP还可能是中线颅面发育异常的一部分。
图1-5-1 正常脑垂体MRI表现
女性,22岁,健康体检。A.脑垂体矢状面T1WI,B.冠状面T1WI。垂体前叶呈等信号(箭),垂体后叶呈高信号(箭头)
MRI上垂体后叶的高信号缺失也可能是生理性改变,这种情况可见于10%~15%的正常人。如果垂体后叶的高信号与邻近结构的低信号形成部分容积效应,加之MRI扫描技术不当,MRI也可能不显示正常的垂体后叶高信号。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垂体后叶高信号在T1WI常不能显示(消失),这可能是因为在神经垂体通道破坏或中断的情况下,垂体后叶含有的抗利尿激素等神经内分泌颗粒减少。人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和妇女妊娠期,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在T1WI均呈高信号,二者之间无信号强度差别。此外,应避免将垂体后叶异位误诊为颅咽管瘤或其他的鞍上肿物。
图1-5-2 垂体后叶异位MRI表现
女性,25岁,身高1.25m。A.脑垂体矢状面T1WI,B.冠状面T1WI。图中蝶鞍浅小,垂体前叶位于鞍内但发育不良,体积较小,高信号的垂体后叶位于鞍上(箭),垂体柄缺如,符合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影像表现
图1-5-3 垂体后叶异位MRI表现
A.脑垂体矢状面T1WI平扫,B.冠状面T1WI平扫,C.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D.冠状面T1WI增强扫描。图中蝶鞍浅小,其内垂体前叶发育较小,呈扁平状,高信号的垂体后叶位于鞍上(箭)。增强扫描T1WI显示垂体前叶(虚箭)及后叶均明显强化,垂体后叶(箭)位于鞍上,未见垂体柄
(赵殿江 王晓燕 杨 钧)
参考文献
[1]鱼博浪,张 明,梁星原,等.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社,2005:236-238
[2]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77
[3]李 雄,雷 霆,李 龄.垂体解剖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4):2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