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瘫痪几率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瘫痪几率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可发生于全身各个器官,包括脑和脊髓。MRI应用于临床以来,越来越多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被人们认识。在脊柱脊髓MRI检查时,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脊髓内出血信号,但确诊需经手术证实出血来自海绵状血管瘤破损。无出血灶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不易显示。图4-5-13 胸段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男性,64岁,突发双下肢不全瘫,手术证实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可发生于全身各个器官,包括脑和脊髓。在病理学上,海绵状血管瘤由海绵状或蜂窝状血管腔隙组成,血管壁仅有血管内膜(胶原纤维内衬扁平内皮细胞),不含有血管肌层组织,瘤体周边不存在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脊髓海绵状血管瘤(spinal cavernous hemangioma)患者通常以下肢瘫痪就诊。在DSA血管造影检查时,因多数海绵状血管瘤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以及异常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故又称其为隐匿性血管畸形。MRI应用于临床以来,越来越多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被人们认识。

在脊柱脊髓MRI检查时,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脊髓内出血信号,但确诊需经手术证实出血来自海绵状血管瘤破损。无出血灶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不易显示。脊髓内出血灶在MRI呈结节状短T1、长T2信号(在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在高信号中可含有短T2信号(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小灶。出血灶一般较小,可沿脊髓中央管分布(图4-5-13,图4-5-14,图4-5-15)。

图4-5-13 胸段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男性,64岁,突发双下肢不全瘫,手术证实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出血。A.胸椎矢状面T2WI,于T8椎体水平脊髓内见异常信号小结节,大部分病灶呈短T2黑信号,其间夹杂少许长T2信号;B.矢状面T1WI,病灶呈长T1信号,其间伴有等T1信号;C.矢状面增强扫描T1WI,病灶区未见明显异常强化;D.冠状面增强均扫描T1WI;E.轴面T2WI;F.轴面T1WI。病灶位于脊髓中央偏右侧,呈短T2、长T1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G.脊柱脊髓轴面增强扫描T1WI,病灶及其周围的脊髓组织未见异常强化改变

图4-5-14 胸段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女性,36岁。第7胸椎平面以下感觉减退4年,突发后背痛,双下肢不全瘫。A.胸椎矢状面T2WI,T9~10椎体水平脊髓内见异常高信号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多个胸椎椎体发育异常;B.矢状面T1WI,病灶大部呈等T1信号,病灶下部伴有短T1高信号,提示正铁血红蛋白形成;C.脂肪抑制T2WI,病灶呈长T2信号;D.轴面T2WI,病灶出血部分呈低信号,位于脊髓右后侧

图4-5-15 颈胸段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后
男性,19岁,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A.颈胸椎矢状面T2WI,B.矢状面T1WI,T1~2椎体水平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改变,脊髓内局部残留短T2、稍长T1含铁血黄素信号,脊髓中央管轻度扩张,C.轴面T2WI,病灶位于脊髓中央管右侧,呈短T2低信号,D.轴面T1WI,病灶呈不均匀长T1低信号

(徐建民 陈振波)

参考文献

[1]凌 锋,李铁林.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76

[2]段承祥.脊柱影像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医学出版分社,2007:100-105

[3]邱 勇,王以朋.脊柱脊髓畸形:影像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3-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