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使用更为宽泛的概念,双相谱系障碍。因为在该谱系的病人都有可能会成为双相障碍,因此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评定方法。
说明: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先不要填写任何空白处。
有一些人察觉到他们的情绪和(或)精力的水平会时不时的发生极端的转变。在某些时候他们觉察到他们的情绪和(或)精力的水平很“低”,而另一些时候,则变得很“高”。在“低”的时期,这些人常常感到精力缺乏,需要卧床或得到更多的睡眠;对于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很少或缺乏兴趣。他们常常会在此时期增加体重。在低的时期,这些人常常会感到忧郁,悲伤,沮丧。有时,他们还会感到绝望甚至想自杀。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也受到损害。通常,这个低时期会持续几周,但有时也会只持续仅仅几天。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在情绪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一段“正常”的情绪期,在此期间他们会感到情绪和精力变“好”了,他们的能力和功能也恢复了正常。接着他们可能又察觉到在他们的感觉上有一些明显的转变或称之为“转换”。此时他们的精力要比他们正常的时候更好,他们常常会去做一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情。有时,在这“高”的时期,这些人会觉得他们似乎有太多的精力或感觉“过度”了。他们在这个阶段也许会感到易怒,“紧张不安”,或有攻击性的。有些人在这阶段会表现为会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有些人在这时期表现为乱花钱致使他们陷入困境。有些人在此阶段的表现也许是更为健谈,开朗,或表现对性的关注更多。有时,这些人的行为看起来很奇怪或让人讨厌。在这个时期,这些人有时会给他们的同事或警察带来麻烦。也有些时候,这些人会在这个阶段增加他们的饮酒量或非处方药的使用。
现在,您已经阅读了这段文章,请在下面4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个打勾:
A.这段描述非常符合我的情况,太对了!
B.这段描述还算符合我的情况。
C.这段描述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我的情况,但并不全面。
D.这段描述与我的情况完全不符。
现在,请返回到以上那段文章,在符合您的情况的描述性句子后的横线上打勾。
评分标准:每1个打勾的句子计1分。“非常符合”加6分;“基本符合”加4分;“部分符合”加2分。
关于BSD的诊断信度和效度问题,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Ghaemi(2004)比较单双相抑郁的与BSD相关的因素之差异,结果发现,在12个指标中,抑郁发作的反复性(re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抑郁发作的短暂性(brief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抑郁发作的非典型性(atypical depressive symptoms)、早期发病年龄(early age of onset)、双相障碍家族史(family history of bipolar disorder)、抗抑郁药物效果差(antidepressant tolerance)以及抗抑郁药物引起躁狂发作(antidepressant-induced mania)在双相障碍中明显多于单相抑郁。多元回归分析抑郁发作的短暂性、早期发病、抗抑郁药物引起躁狂、产后抑郁和非典型抑郁强烈预示双相障碍。因此BSD将应该纳入这些指标。
由于大多数儿童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也可以进行BSD的调查。实际上进行临床调查也发现,在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儿童中会发现为数不少的轻躁狂症状,但是却又不符合ICD-10和DSM-Ⅳ的双相障碍诊断标准,因此,就可以应用某种方法使这些患病儿童鉴别出来。在某大学健康服务中心对应用SCID-1进行检查并符合DSM-Ⅳ抑郁发作的病人进行BSD的调查研究者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评定,第一是BSD,第二是有过轻躁狂的MDD进行症状调查,方法是用15项轻躁狂清单进行调查,≥8就规定为阳性病人。同时还获取以下资料,如情感障碍家族史、症状严重程度、抑郁发作次数以及病程、社会精神功能、自杀、非蓄意自伤以及酒精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双相障碍和双相谱系障碍的发生率都比较高,按照DSM-Ⅳ,14例病人(16.1%)有双相障碍,73例病人(83.9%)有MDD,当使用BSD,47.1%~77.0%可以被作出诊断,轻躁狂数量、无治疗反应的时间揭示对BSD有高度预示性。高比例的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也具有类似作用,有12例(16.4%)MDD报告有类似情形,实际上他们都可以诊断为BSD。结果还发现,阳性双相障碍家族史以及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应该是BSD的一个部分,这些在BSD中是没有的,应该考虑加入。
因此,目前的BSD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金卫东)
参考文献
[1]iskal HS.Dysthymia:clinical and external validity.Acta Psychiatr Scand,1994,89(suppl.383):19
[2]rrier IN,MacMillan IC and Young AH.The search for the wandering thymostat:a review of some developments in bipolar disorder research.Bri J Psychiatry,2001,178(suppl.41):103
[3]iskal HS.The temperamental borders of affective disorders.Acta Psychiatr Scand,1994,89(suppl.379):32
[4]aemi SN,Ko JY,Goodwin FK.“Cade disease”and beyond:Misdiagnosis,antidepressant use,and a proposed definition for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Can J Psychiatry,2002,47:125
[5]rugi G,Akiskal HS,Lattanzil H.The high prevalence of“soft”bipolar(II)features in atypical depression.Compre Psychiatry,1998,39:63
[6]iskal HS,Chen SE,Davis PC,Puzantian VR,Kashgarian M,Bolinger JM.Borderline:an adjective in search of a noun.J Clin Psychiatry,1985,46:41
[7]iskal HS,Walker P,Puzantian VR,king D,Rsenthal Tl,Dranon m.Bipolar outcome in the course of depressive illness.J Affect Disord,1983,5:115
[8]ndrink V,Altshuler LL.Recurrent mood shifts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can be mistaken for rapid-cycling bipolar II disorder,J Clin Psychiatry,1998,59:478
[9]bert M.A.Hirschfeld,M.D,Janet B.W.Williams,D.S.W,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The 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Am J Psychiatry,2000,157:1873
[10]Ghaemi SN,Hsu DJ,Ko JY,et al.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apilot study.Psychopathology,2004,37(5):222
[11]Daniel J.Smitha,Nadine Harrisonb,Walter Muira,et al.The high prevalence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s in young adults with recurrent depression:toward an innovative diagnostic framework J Affective Dis,2005,84(2):167
[12]内海健.ポストモゲことBiopolar spectrum.臨床精神醫學,2002,31(6):6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