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itaka的一项研究发现RC者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随情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抑郁状态时,尿游离皮质醇(UFC)的浓度高于躁狂状态时的浓度。但未得到进一步证实。而且,HPA轴功能改变是RC的原因,抑或是RC情感状态变化的结果,目前尚无法回答。
甲状腺素用于治疗难治性RC这一方法日益被接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或甲状腺功能与RC的联系引起人们的兴趣,究竟甲状腺功能低下抑或HPT轴功能失调是RC的致病因素,成为研究的一个焦点。Cowdry发现RC女性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明显多于NRC女性患者。许多学者提到,抑郁症患者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药物易于促发快速循环,但对此仍有争议。Post等(1997)对31例快速循环双相障碍(RCBPD)患者与36例双相(BP)非RC患者,在停药物治疗(包括锂)6周后测定T3,T4及FT4,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认为RC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无关。指出过去发现RC患者较多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系锂盐治疗对外周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同时复习文献指出,许多研究也不支持甲状腺功能低下与RC的关系。但Shimizu等(1997)报道一51岁妇女,患RCBPD已24年,用氯硝西泮及卡马西平合并治疗缓解后,其病前的临床上甲状腺功能低下、额叶脑血流灌注低下及DST试验分别于缓解后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恢复正常。Ooman等(1997)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TSH升高,和(或)甲状腺过氧化酶(thyroperoxidase,TPO-Ab)阳性]与RCBPD有统计显著意义的共存。但是最近的研究强烈支持这种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在起作用。
Kirov和Murphy(1998)在RC组与非RC组患者间进行对照研究COMT基因型,发现低活性COMT等位基因在RC组中出现显著多于非RC组。因此认为,COMT基因变异可能修改BP患者的病程,使之转为RC。
许多学者研究报道,RC与非RC患者家族史无明显差别,但有一些家族遗传个案报道。Kuyler(1998)报道一家两姐妹及其侄女同患RC,并都表现为BP-Ⅱ型。Raghavan等(1995)报道在英国一患有RCBPD及颞叶(枕额回)发育不良伴有学习困难的男青年,其母系中2个舅舅也同样患RCBPD及学习困难,而其母亲及外祖母也可能患学习困难。
一项非对照小样本研究,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发现RC患者颞叶的脑血流和单胺类物质受体亲和力有改变,提示RC者有着依赖于情感状态的颞叶功能障碍。此发现提供了确定RC患者情感状态的神经生物学的客观依据,为研究RC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