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包括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或真菌感染,轻者仅累及皮肤,重者则感染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一)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按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程度,临床上可分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和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前者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15,后者几乎无此类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的髓样干细胞分化发育障碍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患者常出现严重咽炎,重症者可死于败血症或脑膜炎。
(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吞噬细胞趋化作用、黏附能力和杀菌活性等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代表性的疾病分别为懒白细胞综合征(lazy-leukocyte syndrome)、整合素β2亚单位(CD18)基因突变引起的白细胞黏附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和Chediak-Higashi综合征。除2/3的CGD为性联遗传外,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GD是常见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性疾病,乃编码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所致。NADPH氧化酶存在于胞质膜内,当吞噬细胞吞入病原微生物时,则包绕于其周围,经一系列代谢活动(呼吸爆发)产生活性氧而直接杀伤微生物。CGD患者吞噬细胞缺乏NADPH氧化酶,上述杀菌过程受阻,使吞入的微生物不被杀伤并获得保护,造成反复慢性感染并持续刺激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