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学习的维度探析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以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为例
黄 欢
摘 要:本文从服务学习的纬度,初探了服务学习的内涵,国内外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将志愿服务和服务学习进行对比,以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为例,阐述了其队伍架构、工作内容和发展构架,剖析了用服务学习的理论指导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发展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学习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源于经验教育,它通过把有意义的社区服务和教育反思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从80年代开始,服务教育在美国获得了迅速发展,随后在我国台湾地区受到广泛关注,不少高校都学习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服务学习在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高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国内外对服务学习的研究
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还未形成专著,只有若干关于服务学习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刊物,对服务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特征、运行模式的介绍,实施服务性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服务性学习的应用和启示几个方面。
(一)国内对服务学习的研究
关于国内学者对服务学习的研究,主要从服务学习的概念、特征、类型、作用和影响等纬度进行探析,也有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科,探寻服务学习在各行各业的实践意义。
1.对服务学习概念、特征、运行模式的研究
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几乎都涉及了对其内涵的阐述和特点的归纳。其中,郝运、张荷皎、崔随庆、刘宝存、王维、马存根和郑菊萍分别发表论文《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美国服务学习研究》等,介绍了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特征和实施原则。房慧、张翠凤、李顺碧和张旺等,介绍了服务学习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和作用影响。董鹏中、堪启标、胡蕙芳等,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对服务学习运行机制的研究,阐述了服务学习的类型和实践,探寻服务学习运行机制所依赖的基本理念,分析运行机制的制度规范,梳理运行机制所需要的组织系统。
2.对开展服务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
佘远富、沈全发表论文《服务性学习——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键》《服务性学习德育功能研究》,认为服务学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的衔接,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和新突破。服务学习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3.对服务学习在学科专业中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服务学习的理论已经开始应用于部分学科领域和社会实践。李惠英、舒勤、方顾、杨玲、陈敏、王秋芳、童乃诚和郭素丽等,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别发表论文《服务性学习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研究》《让服务性学习走进信息技术课程》《服务性学习:语文学习的新模式》等,探讨了服务学习在医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在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意义和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服务学习对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对培养受教育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国外对服务学习的研究
国外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探源。1830年托克奎威尔在其著作《教育中的民主》中,把公民的服务行为称为“心的习惯”,这一术语在最近几十年里又重新出现在美国的教育文献中,它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服务问题,提醒人们互助互爱。20世纪初,丹恩开发“社会公民”和“民主的问题”两门课程,将好公民定义为“为他所处的社区谋利益的人”。随后杜威主张在“做中学”,提出经验教育,这一观点成为服务学习的主要思想来源。克伯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设计教学法”,提倡校外情境中的学习。从20世纪80年代始,美国教育界在服务性学习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教育价值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服务学习进驻全美各级各类高校,成为教育主流,众多的个案研究和实证性调查报告涌现。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服务教育站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前沿。
综上,虽然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成果,但大多都是探讨其理论根源、介绍其概念、特征和运行机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启示,鲜有结合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探析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的研究。
三、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区别
服务学习和志愿服务都源于经验教育,两者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服务,但又有所区别。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更侧重于服务学习而非局限于志愿服务。
1.服务学习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
普通的志愿服务仅仅是以爱心奉献为宗旨,自发组织服务,是社会或社区单方面受益。在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通过图书馆和志愿者共同的工作、活动和交流,既推进了图书馆的工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个性发展,使双方受益。
2.服务学习注重反思发展
普通的志愿服务仅仅为工作而工作,在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中,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和活动,老师还重视引导志愿者就工作成效和活动结果进行反思,促使学生体会思考的过程,加深对队伍的认知,促进团队和个人发展。互惠和反思,正是服务学习特有的内涵。
四、以服务学习理论指导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
(一)图书馆是素质教育的基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学校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作为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高校图书馆,在传授创新知识,孵化高新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创新性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建设
1.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的构架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以下简称“图志”)隶属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队下设的四支特色服务队,组织庞大,体系明晰,在充分结合图书馆工作需求和队员作息时间的前提下,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组织机构体系——总队、分队及小组相结合。总队领导整支志愿者队伍,统筹全队各项事务;总队内部设置办公室、组织部和宣传部三个部门,部门间相互协调,分工合作;总队下分设了八支分队,其中七支分队各自负责每周七天中一天的服务工作,另外一支分队——思源社分队的队员则分布在七支分队的各个时段中;七支分队下设五个小组,对应每天工作的五个时段。总分结合,权责明晰,使得志愿者可以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为图书馆和读者服务。
2.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的现状
(1)服务内容。从2006年至今,图志始终坚持“服务图书馆,服务读者”的宗旨,以排书上架、整理书架、帮助读者、上传随书光盘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累计服务时间超过十万小时,协助图书馆老师服务读者平均每日3000余人次。550余名图志队员通过志愿工作协助老师管理图书馆,为读者借阅提供便利,受到了读者与校内外老师的高度赞扬。
(2)队内外活动。日常志愿工作之余,图志还面向全校开展了各类主题活动,如“四川大学大学生读书节”和“四川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周”。这些活动增进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引导读者形成读书、爱书、护书的良好习惯,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四川大学大学生读书节”也在2010年荣获“校团委青年志愿者优秀行动项目”“学校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
图书馆志愿者经过七年的发展,师生共同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运行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兄弟院校图书馆的关注,在建设大学生服务学习实践基地方面作了积极尝试。
五、结语
服务学习是在世界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下出现的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真实的服务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服务体验中学习知识、反思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的建立,是服务学习理论的实际应用。在服务学习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志愿者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领会专业技能,领悟团队精神,从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图书馆深入实现育人职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在探索高校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和渠道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董鹏中.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运行机制的探究[J].比较教育,2012(6): 93-95.
[2]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63-167.
[3]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理论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9(11): 59-63.
[4]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67-72.
[5]敬鹏飞,刘长海.论服务学习与开放式高等教育的契合[J].高教研究,2008(6): 11-14.
[6]刘长海.大学“服务学习”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J].江苏高教,2008(2): 140-142.
[7]谢丽娟,郑春厚,吴庆伟.中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2): 64-67.
[8]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1): 156-1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