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在十四经(即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二脉)的穴位中,有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给以特定的名称。特简介如下。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腧穴,是十二经脉的重点穴,都是治疗疾病效果好,且安全,易于施治的穴位。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总称五输。
根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按子午流注取穴法拔罐,常可提高疗效,见表1-1,表1-2。
表1-1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表1-2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五输穴的治疗作用:五输穴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一般井穴主治神志病、心下满;荥穴主治发热病;俞穴主治风湿痹痛;经穴主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合穴主治胃肠等六腑病证。
2.十二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就是五输穴中的俞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见表1-3。
表1-3 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的治疗作用,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能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外邪的作用,对脏腑疾病常有较好的疗效。
3.十五络穴 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络穴,见表1-4。
表1-4 十五络穴表
十五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而治两经”之说,取其络穴治疗,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而且治疗效果很好。
4.十六郄穴 郄穴是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和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见表1-5。
表1-5 十六郄穴表
十六郄穴的治疗作用,为气血汇聚之处,有疏通气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痛。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5.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见表1-6。
表1-6 八脉交会穴表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作用:八脉交会穴具有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上下相交取穴,临床治疗效果很好。
6.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六腑的6个下合穴,皆在下肢膝关节以下,见表1-7。
表1-7 下合穴表
下合穴的治疗作用:下合穴具有调整六腑、输导经气的作用。凡六腑的病证,皆可治疗,而且效果很好。
7.十二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见表1-8。
表1-8 十二背俞穴表
十二背俞穴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为拔罐疗法常用穴位,而且用途广泛,效果很好。
8.十二募穴 脏腑经气结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五脏(加心包)、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十二募穴,见表1-9。
表1-9 十二募穴表
十二募穴的治疗作用:六腑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俞穴配合使用(六脏病证多取此法)。即所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查俞,查俞而诊募”。
9.八会穴 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汇聚的腧穴,与其所属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见表1-10。
表1-10 八会穴表
八会穴的治疗作用:八会穴具有调理脏腑、调和气血、舒筋益髓的作用。凡是属于脏、腑、筋、骨、髓、血、脉、气这八个方面的疾病,皆可取其有关会穴进行治疗。取气会膻中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0.经脉交会穴 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即本经腧穴与它经相交会的穴位。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见表1-11。
表1-11 经脉交会穴表
经脉交会穴的治疗作用:交会穴既能治疗本经的疾病,又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另外,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治任脉的疾病,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病;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既可治督脉的疾病,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故既可治脾经病,也能治肝、肾两经的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