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气管炎(咳嗽)

支气管炎(咳嗽)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气管炎,属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等病范畴。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两大类。急性支气管炎多因外感风寒、风热和燥热之邪,或由口鼻而入,或由皮毛而受,侵袭肺卫,以致肺气失宣,肃降失常,肺气上逆、痰浊滋生;或感受燥气,肺津受灼,痰湿黏腻所致。慢性支气管炎多由脏腑有病,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所致,或由急性转化而成。主要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支气管炎,属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等病范畴。临床以咳嗽、咳痰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病因】 古谓:“五脏六腑,无不令人咳,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说明原因虽多,皆责之于肺。无论外感或内伤,皆可诱发本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两大类。急性支气管炎(中医称外感咳嗽)多因外感风寒、风热和燥热之邪,或由口鼻而入,或由皮毛而受,侵袭肺卫,以致肺气失宣,肃降失常,肺气上逆、痰浊滋生;或感受燥气,肺津受灼,痰湿黏腻所致。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称内伤咳嗽)多由脏腑有病,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所致,或由急性转化而成。二者又多相互转化,如急性失治或治不及时,可转化成慢性;而慢性继发感染,又可引起急性发作。

【症状】 急、慢性支气管炎,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以下七型: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干咳)、痰湿阻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脾肾阳虚。外感咳嗽,初起有喉痒、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1~2日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以后逐渐转化为黄稠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个星期。急性初起,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渐则以咳嗽、咳痰或干咳无痰为主。内伤咳嗽,多数早、晚咳嗽加重,痰多呈白色、稀薄,或为黏性、泡沫样痰。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如经久不愈,严重的可导致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疗法】

配穴方一 大杼、肺俞、天突、尺泽、外关、经渠、三阴交。方法:采用针刺后拔水罐法。先用毫针刺入,留针5分钟,出针后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罐后频饮热开水。每次选穴3~4个,交替使用。也可单用水罐法。主治:燥热咳嗽、干咳无痰。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附记:忌油腻食物,多饮热开水。

配穴方二 大椎、身柱、大杼、定喘、肺俞、风门、厥阴俞、膏肓、心俞、天突、膻中、华盖、璇玑、神藏、气户、库房、云门、中府。方法:采用水煮罐法。每次拔罐6~8个俞穴,时间持续15分钟,每日1次。次日,在两痕间交替取穴。凡拔过的穴位,均有紫红色斑痕。15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可进行第2个疗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效果:临床共观察88例,其中66例治疗2个疗程,22例治疗1个疗程。其中6例有明显感染征象(发热、白细胞增高、咳脓痰),于拔罐前短期应用抗菌药物,其他在治疗过程中,均不加用抗菌药物。按全国统一的慢性气管炎疗效标准,88例中,临床控制21例(占24%),显效28例(占32%),好转26例(占30%),无效13例(占15%)。从症状来看,以对喉痒、咳痰、咳嗽的疗效较好,胸闷和气短次之。附记:引自《新医药学杂志》。

配穴方三 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哮喘配大椎、定喘;脾虚配脾俞、足三里、丰隆;肾虚配肾俞、膏肓。方法:用罐法与敷贴法相结合。先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起罐后继用敷贴法,将药饼(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份,红参1/10,冰片适量,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1cm的圆饼)贴于穴位上,以胶布固定6~20小时。每年三伏天或三九天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3个疗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效果:坚持治疗,能收良效。附记:高渌纹经验。7岁以下小儿,只拔神阙、肺俞。本法是采用拔罐与贴敷配合的一种疗法,比单一疗法的疗效为优。

配穴方四 胸骨两侧中心上下2.5~3寸各旁开两横线(共4条线成弧形);背部脊椎(与胸骨相对应部位)两侧各旁开1.5寸和2.5寸(共4条线)。方法:用走罐法(闪火法走罐)。先在胸骨部由外向内横向(每条线)走罐各4遍;再在背部脊椎旁每条线由上至下各走罐4遍,均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次拔罐后加用药饼贴敷。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用此法和配用贴敷疗法治疗88例,分别治疗1~5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8%。附记:贴敷药方及用法如下。①甘白喘息膏:甘遂、白芥子、细辛、白芷、姜半夏各等份。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6个药饼(直径约2cm),分别贴敷两侧心俞、肺俞、膈俞穴上。外以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贴8~20小时后取下)。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炎。②青黛杏鱼膏:鱼腥草15g,杏仁、青黛、蛤壳各10g,麻黄6g,甘草、桔梗各5g,冰片0.3g。先将前7味药共研细末,入冰片共研和匀。每取药散适量(20g左右),用葱白3根(捣烂)和生姜汁适量调成稠糊状,做成3个药饼,分别贴敷于神阙(肚脐)、肺俞(双)穴上,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贴8~20小时后取下)。主要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配穴方五 大椎、肺俞(双)、神阙。急性咳嗽配风门、身柱;慢性咳嗽配脾俞、肾俞、足三里;咳喘配定喘。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配用贴敷疗法(同配穴方九)。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多年使用,颇有效验。

配穴方六 天突、尺泽、肺俞、脾俞、丰隆、足三里。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留针3~5分钟,出针后,即进行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主治:慢性咳嗽(痰湿阻肺型)。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附记:一般每次取3穴,交替使用。

配穴方七 肺俞、定喘、厥阴俞、肝俞、支沟、行间。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2号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用水煮排气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主治:内伤咳嗽(肝火犯肺型)。效果:一般1个疗程即效。附记:一般每次取3穴,交替使用。

配穴方八 肺俞、肾俞、太溪、天突、膏肓、三阴交。方法:采用药罐法(用药煮罐或贮药罐)。煮罐药方(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各6g,杏仁、川贝、紫菀、蛤壳各5g,五味子3g。煎水,煮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主治:慢性咳嗽(肺肾阴虚型)。效果:一般10次左右即效。附记:此为笔者师传经验。每次用穴,不必全用。一般分2次交替使用。若阴虚火旺,可间以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

配穴方九 分两组:一为太冲、少商、丰隆、风门;二为大椎、膻中、肺俞。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第一组穴位上点刺微出血,再用梅花针叩刺第二组穴,然后用可调式吸罐器拔出血。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主治:外感咳嗽。效果:治疗170例,1个疗程痊愈者115例(占68%);2个疗程痊愈者15例(占9%);3个疗程痊愈者9例(占5%);3个疗程以上者,配合中西药物治疗痊愈者29例(占17%);无效者2例(占1%)。附记:引自《江苏中医》。

配穴方十 大杼→膈俞、大椎→至阳、孔最→尺泽、足三里→丰隆、天突→膻中。方法:采用走罐法。先令患者取俯卧位,显露背部,在背部涂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背部,沿着膀胱经和督脉所选的穴位来回走直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淤血为止。起罐后将背部的油迹擦干净,然后令患者仰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任脉的经穴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淤血为止。一般每周走罐1次,每次可选2~3条经脉走罐。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效果:屡用效佳。附记:引自《医学笔记》。临床验证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