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病因】 中医认为,此病多因湿热引起。湿热郁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遂成黄疸。或因肝病后气血瘀滞所致。前者为黄疸型肝炎,后者为无黄疸型肝炎。
【症状】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一般急性期以发热、食欲减退、黄疸、肝大并有压痛等为主要症状。若转为慢性,则有肝功能持续或反复损害,可出现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或腹泻、食欲不振、低热、失眠等。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寒湿阴黄型、肝络瘀阻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前3型为黄疸型肝炎,后3型为无黄疸型肝炎。
【疗法】
配穴方一 分为两组:一为大椎、肝俞、脾俞;二为至阳、期门、胆俞。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交替使用。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速出针,然后拔罐。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效果:效果甚佳。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常配用药物敷脐疗法。甜瓜蒂(另研)、秦艽、茵陈各60g,青皮、紫草、黄芩、龙胆草、丹参各30g,冰片(另研)6g。共研细末,入瓜蒂、冰片和匀。每取1.5~3g填入脐孔内,外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比单一刺络拔罐法或针罐法疗效更好。
配穴方二 分2组:一为肝俞、期门、胃俞;二为身柱、胆俞、脾俞。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每2~3日1次,每次留罐15~20分钟。主治:慢性肝炎。效果:屡用皆效。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应用,如肝区疼痛较著者,加用药物外敷。药方为,穿山甲(另研)(代)100g,桃仁、丹参、延胡索、茵陈各15g,铜绿(另入)9g,冰片(另入)1.5g,共研细末。每取40~50g,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分别贴敷于肚脐中,肝区压痛点,外以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验之临床,比单用刺络拔罐,疗效为优。
配穴方三 肺俞至肾俞(双)。方法:采用走罐法。从肺俞至肾俞,先左后右,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然后将罐扣于肝俞、脾俞、肾俞穴10分钟,隔日1次。或先用梅花针叩刺3~5遍,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如上法走罐。3~5日治疗1次。主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效果:疗效颇佳。附记:临床应用时,如必要,可配用中药内外治疗,疗效更好。
配穴方四 两侧肺俞至肾俞穴各旁开1.5寸处(共4条线)。方法:用走罐法。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凡士林(或生姜汁、药膏、药酒),然后从左侧开始,自上至下逐条线走罐,以至皮肤紫红色为度。或先用梅花针各叩刺3~5遍,然后如上法进行走罐。每日或2~3日1次。主治:病毒性肝炎。效果:屡用效佳。附记:临床应用时,如配用中医中药内外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五 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每次选4~5个压痛敏感点;患侧取大包、期门、胁区压痛点,或三阳络(交替)、足三里(交替)和阳陵泉至阳交穴之间压痛点(交替)及太冲穴(交替)。方法:①采用单纯罐法或出、留针罐法(采用留针罐法者,每次每部位选1~2穴即可,不需所有穴位都施术)。证属慢性虚寒型者,宜采用灸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若伴有发热、恶寒者,加大椎穴施行刺罐法或留针罐法。②采用走罐法和单纯罐法。先在背部两侧膈俞至肾俞段施行走罐法,然后在其余穴位采用单纯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日施术1次。主治:病毒性肝炎。无论急、慢性者均可应用。效果:屡用效佳,并附验案2例(从略)。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用本法治疗急、慢性肝炎,可使症状有较快、较明显的改善。
配穴方六 分3组,一为身柱、至阳、脾俞、阳纲、腕骨;二为胃仓、手三里、足三里、丰隆、内庭;三为肝俞、胃俞、膈俞、天柱、中脘。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即先用毫针刺入后,即出针,然后拔罐。或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血止后再行拔罐。均留罐15~20分钟。每次选用1组穴,每日1次。同时辅以外敷方(药方同配穴方一)。主治:黄疸型肝炎(阳黄)。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佳。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笔者多年使用,用针罐法或刺络拔罐法,并配合内治,效果更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