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作性膈肌痉挛(呃逆)

发作性膈肌痉挛(呃逆)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作性膈肌痉挛,是由于膈肌不由自主地间歇性收缩,致使胃气上逆的一种病证。中医称之为“呃逆”,俗称“打嗝儿”。本病大多数为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若呃逆频发,每日可施术2次。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凡健康之人,偶因进食过猛而引发膈肌痉挛时,可用纸捻触鼻引嚏,或饮用较热的温开水等,一般即可得到解除。

发作性膈肌痉挛,是由于膈肌不由自主地间歇性收缩,致使胃气上逆的一种病证。中医称之为“呃逆”,俗称“打嗝儿”。本病大多数为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

【病因】 中医认为,与脾、肝、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因受寒凉刺激,干扰胃气,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吞食过急而损伤胃气,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正气虚弱,中气虚损所致。亦可因肾气不纳,致使气逆上冲。

【症状】 多突然发作呃声,呃逆初起,呃声响亮,多属实证;久病呃逆,气怯声低,多属虚证。

【疗法】

配穴方一 分两组:一为膈俞、膻中;二为天宗、中脘。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一般可任选1组穴,必要时亦可两组并用。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若呃逆频发,每日可施术2次。主治:膈肌痉挛。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呃逆止。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二 分两组:一为膈俞、关元、中脘;二为内关、天宗、足三里。胃寒配上脘、脾俞、胃俞;肝气郁滞配膻中、太冲、肝俞;胃热配巨阙;脾阳衰惫配脾俞、肾俞、天突;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方法:可采用单纯拔罐法。亦可实证用刺络拔罐法;虚证用针刺后拔罐法;虚寒证罐后加温灸。均留罐20分钟。每次选1组穴。每日1次,病重者可每日2次。主治:呃逆。效果:屡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 水突、膻中、巨阙、关元。方法:采用灸罐法。在拔罐前后用小艾炷各灸7壮。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主治:发作性膈肌痉挛。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四 膈俞、中脘、京门、胃俞。方法:采用药罐法。常用方药为制半夏、川厚朴、刀豆壳、高良姜各15g,丁香9g,代赭石30g。水煎沸30分钟后,取药汁煮竹罐3~5分钟,速夹出竹罐,甩干拭净罐口,立即扣于应拔部位,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主治:呃逆。效果:临床使用多年,颇有效验。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五 中脘、神阙、膈俞。方法:采用拔罐后敷脐法。先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随证用下列方药敷脐(方药附后),每日1次。主治:各型呃逆。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附记:常用敷脐方药组成及主治如下。

① 丁石散:丁香、代赭石、高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约15g),用生姜汁、蜂蜜各半调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

② 三香散:丁香、香附、沉香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蜂蜜各半调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适用于气呃。

③ 桂姜散:肉桂、干姜、代赭石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用白酒调和成糊状,敷于脐孔中。适用于寒呃。

④ 香栀散:黑栀子30g,丁香10g。共研细末,备用。每取适量,用生姜汁、蜂蜜(比例为1∶3)调和成糊状,敷于脐孔中。适用于热呃。

以上诸药方均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如一时取药不便,亦可用胡椒粉1.5~3g,填入脐孔中,外以胶布固定;同时取食盐250g,炒热,用布包好,扎紧布口,熨于脐孔胶布上,效果亦佳。

配穴方六 曲泽、委中、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至阳、膈俞、胃俞。方法:采用刺络、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曲泽、委中两穴先行刺络放血,然后用闪罐法,吸拔留罐5分钟左右;膻中、中脘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内关、足三里、至阳3穴用留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取膈俞、胃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主治:膈肌痉挛(呃逆)。效果:屡用效佳。一般多1~2次即止。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凡健康之人,偶因进食过猛而引发膈肌痉挛时,可用纸捻触鼻引嚏,或饮用较热的温开水等,一般即可得到解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