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古称滞下。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病因】 多因湿热内侵,或贪凉饮冷,恣食瓜果,胃肠受伤;或误食带有秽毒不洁食物,毒滞肠中,蕴结不解,导致肠道气血受伤而遂发本病。尤其在夏秋季节,加之平素肠胃不健,抵御病邪之功能降低时,发病尤多。
【症状】 腹痛、便稀、里急后重,或便带脓血,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又分为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虚寒痢等。前两种为急性,后3种多为慢性。
【疗法】
配穴方一 神阙周围1厘米上、下、左、右各1穴。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上述部位(4穴)点刺出血,然后以神阙穴为中心拔火罐15~20分钟。每日1次。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效果:治疗45例,经1~4次治疗,全部治愈。附记:引自《中国针灸》。根据家传经验,亦常用此法(但系以肚脐四周点刺放血后拔罐)治疗,也收到了满意疗效。
配穴方二 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湿热痢,配曲池、上巨虚;寒湿痢,配中脘、气海;疫毒痢,配委中、十二井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休息痢,配脾俞、胃俞。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湿热痢和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休息痢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细菌性痢疾。效果:屡用效佳。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三 分两组:一为上髎、手三里、足三里、行间;二为次髎、中膂俞、合谷、三阴交。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如肛门周围糜烂加外用药。主治:痢疾(直肠炎)。效果: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的效果。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 主穴:足三里、中脘、三焦俞、天枢、气海;配穴:内庭、公孙、十二井穴。方法:按证施术。湿热痢与疫毒痢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严重者加用配穴点刺放血(不拔罐);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单纯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痢疾。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显著。附记:常配用贴敷疗法,如湿热痢用苦参、白头翁各等份,或大黄、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食醋调敷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吴茱萸30g,广木香15g,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敷肚脐、涌泉穴(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疗效更佳。
配穴方五 天枢(双)、气海、大肠俞(双)、足三里(双、交替)、上巨虚(双、交替)。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各种针罐法、涂药罐法、敷贴罐法和各种灸罐法等。每次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次。主治:细菌性痢疾。效果:屡用有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急性菌痢中毒症状严重者(体温高、肌肉酸痛、头痛等),在选用留针罐法的同时,可延长针刺时间,甚至可延长1小时。在拔罐期间,必须注意观察,在皮肤不起疱的前提下,留罐时间可适当延长。若慢性菌痢选用挑罐法时,每次选2~3个穴位施术,其余穴位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涂药罐法,每次留罐10~15分钟。每隔2~3日施术1次。
配穴方六 尺泽、委中、天枢、大横、气海、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方法:采用刺络、留罐、闪罐和走罐法。取尺泽、委中两穴先行刺络放血,然后用留罐法,吸拔余血,各留罐5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急性痢疾伴发热者;取天枢、大横、气海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3穴用留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大肠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急性痢疾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痢疾患者,每2~3日1次。主治:细菌性痢疾。效果:屡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若系中毒性菌痢,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二法并治,其效始著。
配穴方七 神阙、水分、天枢、气海。方法:①采用出针罐法。以双侧天枢为针刺点,分别向上透水分穴,向下透气海穴,留针15~20分钟,摇大针口后出针;然后在神阙穴上拔罐1个,再围绕在四周拔罐4个,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次,急性者症状缓解后可改为隔日施术1次。②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水分、气海、天枢(双)穴,使之微出血,然后以针口为中心,拔罐4个,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③采用灸罐法。先以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及四周穴位20~30分钟,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④采用敷贴蒜、伤湿止痛膏罐法,涂风油精罐法、温水(蒜汁)罐法。若伴有高热者,可加委中穴或大椎,施行刺罐法,也可于双侧耳尖穴上施行点刺放血法使出血数滴。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菌痢)用治法①;急性菌痢用治法②;以黏液便为主的急、慢性菌痢用治法③,此法对于中毒性菌痢有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佳。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