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病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短时期内血压急性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
【诊断提示】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引起高血压的病史。
(2)血压急剧升高:血压在短期内明显升高,收缩压可高达250mmHg,舒张压120mmHg以上。
(3)临床症状:头痛、烦躁、心悸、多汗、口干、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发热、心动过速、手足颤抖为主要症状,可出现视物模糊、耳鸣、平衡失调、尿频、心绞痛、肺水肿、高血压脑病、半身麻木、偏瘫和失语、阵发性腹痛等。
(4)辅助检查
①尿检查:阴性或有少量蛋白和红细胞。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降低,尿浓缩小和稀释功能减退,酚红排量减低,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尿素或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正常。
②血液检查:血中游离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血糖可增高。
③磁共振血管造影:可显示狭窄的肾动脉,并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④心电图:心脏受累时可有左心室肥厚或兼劳损,P波增宽或有切迹。
⑤眼底检查:眼底可有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等。
2.鉴别诊断 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首先应考虑其高血压为原发或继发,鉴别诊断重点排除:急进型高血压病、嗜铬细胞瘤、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治疗提示】
1.紧急处置 迅速降低血压,首选静脉给药,情况允许尽早开始口服降压药。在开始的24h内血压降低20%~25%,48h内血压不低于160/100mmHg。在随后的1周内再将血压降至逐步正常。
2.合理选用降压药 起效快,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小,不明显影响心率、心排血量、脑血流量的药物。首选硝普钠,亦可选用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等。
(1)硝普钠:开始以10~25μg/min静脉滴注,然后根据血压反应,每隔5~10min增加剂量。成年人以50mg溶于5%的葡萄糖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10~30滴,使用不宜超过72h。不良反应多与药物用量相关,用药过程中监测血压,需新鲜配制,滴注瓶用银箔或黑布包裹。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时可发生硫氰酸中毒,必要时用羟钴胺作对抗。
(2)硝酸甘油:适用于伴有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左心衰竭者。剂量5~10μg/min静脉滴注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停药后数分钟内作用消失。每次以5~10mg溶于5%或10%葡萄糖液100~250ml内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面红、头痛、呕吐等。
(3)酚妥拉明:常用剂量5~10mg稀释于20ml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血压下降后可静脉滴注维持。
(4)硝苯地平: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服,5~10min血压下降,作用维持4~6h,适用于较轻的高血压急症患者。
(5)脱水药:呋塞米40~80mg静脉注射。伴有脑水肿时加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4~6h1次。
(6)强心药:如高血压急症伴有左心衰竭时,除应用快速降压、利尿药外,还应同时应用去乙酰毛花苷0.4~0.6mg缓慢静脉注射。
(7)制止抽搐:如有抽搐可用地西泮10mg或副醛3~5ml静脉注射。
【首诊处置医嘱】
(1)按重症监护常规护理(建立急救特别记录单)。
(2)特别护理。
(3)绝对卧床休息(要求室内光线暗、安静、体位舒适)。
(4)吸氧。
(5)低盐、低脂半流质饮食。
(6)病危通知。
(7)心电监护。
(8)测血压、脉搏,每30min1次。
(9)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脂、血糖、肾功能、肾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测定、酚红排泄试验。
(10)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眼底检查。
(11)5%葡萄糖液250ml+硝普钠50mg,静脉滴注(1~2ml/min避光)。
(12)地西泮10mg,3/d。
(13)呋塞米40~80mg,静脉注射,3/d。
【用药注意】
(1)呋塞米静脉注射时宜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不宜用葡萄糖液稀释。低钾血症及肝昏迷患者禁忌使用。
(2)硝普钠用药注意详见第一章第四节。
(管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