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毒素性休克治疗原则

内毒素性休克治疗原则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休克时,动脉血与经皮氧分压差增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心源性与感染性休克,CVP升高;低血容量性休克,CVP下降。1.病因治疗 明确休克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缺氧者及时供氧,感染性休克用抗生素,低血容量者及时输血等。经上述处理后若临床表现无改善应根据CVP测定情况决定扩容治疗。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常引起重要脏器的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氧供减少,代谢紊乱,甚至发展成脏器功能衰竭。

【诊断提示】

1.病史 有引起休克的基础疾病。

2.症状体征 四肢冰冷、指端发绀、皮肤颜色苍白、呼吸浅而不规则,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若出现血压下降,伴功能不全表现则为中期;若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则为晚期。

3.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先、最敏感的变化,其程度与休克严重度有关,pH<7.0为严重休克,pH<6.8则预后不良。休克时,动脉血与经皮氧分压差增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2)中心静脉压(CVP)测定:最好通过脐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后行动态监测,正常0.4~0.7kPa。心源性与感染性休克,CVP升高;低血容量性休克,CVP下降。

(3)其他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头颅与心脏B超、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电解质的检查、肾功能检查、血培养等,均有助于病因或病情的诊断。

【治疗提示】

1.病因治疗 明确休克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缺氧者及时供氧,感染性休克用抗生素,低血容量者及时输血等。注意监护脉率、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皮肤色泽、肢端温度、尿量等,监测血气、血电解质。

2.改善通气和供氧 在抢救中通气及供氧应放在首位。如自动呼吸不佳,有过度呼吸功耗时,即应加压供氧,并试用氨茶碱,以每次用4mg/kg计算,每12h1次,并做其他相应的治疗。如有呼吸循环衰竭并存,而无严重颅内病变时,可试用体外循环。必要时机械通气。

3.扩容纠酸 低血容量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视个体情况,先静脉快速滴注等渗晶体液10mg/kg(30min左右),继之,可再以同样速度给5%白蛋白血浆等胶体液10mg/kg,失血者、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者则输血。经上述处理后若临床表现无改善应根据CVP测定情况决定扩容治疗。

4.纠正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所需5%碳酸氢钠(ml)=(-BE)×体重(kg)×0.5计算,先给半量稀释1倍后,缓慢静脉推注。以纠正pH至≥7.25为宜。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山莨菪碱注射液0.5~2.0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

(2)多巴胺1~10μg/(kg·min)加入葡萄糖溶液40ml静脉滴注。

6.纳洛酮 感染性休克经扩容纠正酸中毒治疗后,血压未能纠正者,可静脉注射纳洛酮0.1~0.3mg/kg。

【首诊处置医嘱】

(1)按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护理(建立特别护理记录单)。

(2)一级或特别护理。

(3)病重或病危通知。

(4)保暖。

(5)母乳或配方乳喂养。

(6)吸氧。

(7)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气分析,血培养+药敏,尿素氮、肌酐、DIC全套检查。

(8)尿、粪常规。

(9)床边胸部X线摄片,床边心电图,头颅与心脏B超。

(10)记录24h出入量。

(11)持续心电监护。

(12)严密观察体温、呼吸,体重,肤色,尿量。

(13)10%葡萄糖溶液30ml+5%碳酸氢钠15ml+地塞米松2mg,静脉滴注。

(14)10%葡萄糖溶液50ml+维生素C0.5g+ATP20mg+辅酶A50U,静脉滴注。

(15)30ml右旋糖酐40+山莨菪碱注射液4~6mg,静脉滴注。

(16)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40ml+多巴胺5mg,静脉滴注。

(黄书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