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在临床上一般是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也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感染或肿瘤引起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也称为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诊断提示】
1.诊断要点
(1)阵发剧痛:典型三叉神经痛多为原因不明,在三叉神经某分支区域内,突然发生闪电式的剧烈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停止,间歇期无疼痛。
(2)疼痛部位:可沿三叉神经1支或多支的分布区出现。
(3)疼痛性质:为锐痛、电击样痛、烧灼样痛或刀割样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病人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4)有“扳机点”存在:眼支在眶上孔、眉毛、上眼睑、前额、颞部;上颌支在眶下孔、下眼睑、鼻唇沟、鼻翼、上唇、口角、上颌结节、腭大孔等;下颌支在颏孔、下唇、口角、耳屏区、颊黏膜、舌颌沟等。对激痛点稍加触碰,立即引起疼痛发作,并迅速扩散至整个神经分支。疼痛可自发,也可由洗脸、进食、刷牙、吞咽等引起。发作多在白天,入眠后无疼痛。
(5)阳性体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引起部位的不同,出现面部皮肤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听力降低等阳性体征。
病人为缓解疼痛而常做各种动作,如咬牙、强力咀嚼、伸舌或咂嘴、用手急促揉搓或用力压患处。部分病员可因长期摩擦皮肤而出现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和色素沉着。
(6)疼痛呈周期性发作:病程长,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可为数小时、数天或长时间不能缓解。很少有自愈者。
2.鉴别诊断
(1)牙源性疾病
①牙髓炎:有龋牙、对冷热刺激敏感,夜间痛加重。牙周病引起的逆行性牙髓炎,无龋齿而牙周袋深。
②髓石:疼痛与体位改变有关,可在睡下后发生,无“扳机点”、无周期性发作的特点。X线片可见髓腔内有结石。
③其他牙源性感染如根周膜炎、拔牙创面感染等疼痛呈持续性,无“扳机点”存在。
(2)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一般无自发痛,张口或咀嚼时关节区疼痛,相应肌肉和骨质破坏区有触痛,并存在其他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3)副鼻窦炎: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可有鼻涕、鼻塞等鼻部症状,局部皮肤可有红、肿、压痛、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等全身反应。X线片见病变副鼻窦密度增高或出现液平面。
(4)舌咽神经痛:疼痛部位多在舌后1/3部及咽侧部,并向咽喉、外耳、下颌放散。常因吞咽、讲话引起发作,睡眠时也可发作。用2%地卡因喷射舌咽部,如能镇痛即可确诊。
(5)蝶腭神经痛:疼痛范围广泛而深在,常始于鼻根及眼部,可扩致同侧面下部,可向咽、耳、颈肩部放射。伴有鼻黏膜、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和鼻塞等症状。蝶腭神经节麻药封闭可镇痛。
(6)偏头痛:有头痛史。头痛发作前常有视觉模糊、眼前暗点等视觉预兆。疼痛区超出三叉神经分布的范围,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用普鲁卡因封闭无效,给镇静镇痛药或血管收缩药常有效。
【治疗提示】
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初发者首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痛痉宁):开始每日早晚各服100mg。如不能镇痛,可每日增加100mg。最大剂量为每次200mg。长期服用可产生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应检查血象和肝功能。
(2)苯妥英钠(大仑丁):初次服3/d,每次100mg,无效时,可每日增加100mg,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600mg。用药2~3周或以后逐渐减量。副作用有共济失调、视力障碍、牙龈增生、白细胞减少等。
(3)其他药物:可用维生素B12、山莨菪碱等肌内注射,或口服甲钴胺、氯硝地西泮、唛酚生、七叶莲等。
2.封闭疗法
(1)0.5%~2%普鲁卡因做疼痛神经支阻滞麻醉,或以0.25%~0.5%普鲁卡因做患侧颈封,1/d,10次为1个疗程。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2)2%普鲁卡因与维生素B121 000~1 500μg混合液做疼痛神经封闭,隔3~7d封闭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注射疗法 将无水乙醇、甘油、阿霉素等注射于疼痛神经支、神经干或三叉神经半月节,使局部神经纤维变性,传导阻断而镇痛。这种方法安全、简便易行、经济,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易接受,但复发率较高。
4.针刺疗法 第1支痛常用穴位有:太阳、头维、攒竹、丝竹空等。第2支痛常用穴位有:四白、下关、迎香、颊车等。第3支常用穴位有:下关、颊车、大迎、地仓等。亦可针刺神经孔或“扳机点”阿是穴位。可用手针或电针治疗,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治疗,10~12次为1个疗程。
5.中医药治疗 应按中医辨证论治,选用活血、散风、舒肝、通络等药物。如五苓散、羊角冲剂、天麻丸、正天丸等。
6.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 用射频电流经皮肤选择性控温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率可达80%以上。但仍可复发,复发后可重复应用。但有少数病人可出现颅内感染、失明等并发症。
7.伽玛刀治疗 利用γ-刀立体定向照射三叉神经根近脑干处,优点是无创伤、并发症少,缺点是价格较贵。
8.手术治疗
(1)病变性骨腔搔刮术:在“扳机点”相应区域(或以往拔牙部位)结合该区X线摄片。定位后经口内途径搔刮病变性骨腔。有一定的疼痛缓解率。
(2)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主要适用于下牙槽神经和眶下神经,多采用口内进路,不过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常规周围支撕脱切断术进行改进,可在近颅底水平对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进行高位切断撕脱并结合神经近颅段阿霉素注射,有效地降低了复发率,且并发症较少。
(3)颅内手术:常见术式有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等,早期疼痛缓解率较高,但需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也较多。
【首诊处置医嘱】
(1)按口腔颌面外科护理常规护理。
(2)三级或二级护理。
(3)普食或半流质饮食。
(4)抽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血糖,HBsAg。
(5)胸部透视,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
(6)青霉素皮试。
(7)卡马西平0.1g,3/d(饭后服);或苯妥英钠0.1g,3/d(饭后服)。
(8)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1/d。
(9)地西泮5mg,1次/晚。
(10)术前口周备皮(必要时)。
(11)上颌神经或下颌神经高位撕脱切断术(必要时)。
(周剑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