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外科常用静脉药物

血管外科常用静脉药物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静脉用药每次30mg入100ml液静脉注射,1天2~3次。主要不良反应有血管痛、注射部位发红、血管炎。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此外出血较尿激酶多见,近年来已较少使用。容量不足会增加造影剂毒性,而通过静脉进行补液可预防造影剂肾病引起的肾脏功能降低和形态学变化。但在高危患者此方法并不能完全避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约11%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补液后仍可发生造影剂肾病。

第一节 血管外科常用静脉药物

一、常用扩血管药

1.罂粟碱 对周围血管、脑血管有扩张作用。临床静脉用药每次30mg入100ml液静脉注射,1天2~3次。主要不良反应有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头痛、肝功损害。

2.酚妥拉明 除具有α受体阻滞作用外,可以直接松弛平滑肌直接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作用。主要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也可以用于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临床静脉注射1次5mg,每天1~2次。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鼻塞、眩晕、恶心、呕吐等。

3.凯时 就是通过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包裹前列腺素E1,使药物可以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靶向扩张病变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肉芽内毛细血管形成。可以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性末梢动脉闭塞、胶原性疾病所致末梢循环障碍的治疗。

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10~20μg加入1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静脉推注或入壶,连续使用2~4周,必要时加量。无出血报道,不影响全身血压,不损害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主要不良反应有血管痛、注射部位发红、血管炎。

4.马来酸桂哌齐特(克林澳) 为新一代的哌嗪类钙拮抗药,具有扩血管和促进细胞营养代谢的双重作用。

(1)抑制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尤其是对脑血管、冠状血管和外周血管有高选择性。

(2)加强腺苷和环磷酸腺苷的作用,延长血管扩张的时间,加强扩血管强度。

(3)促进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细胞营养和能量代谢,提高抗缺血缺氧能力,保护细胞功能。

(4)提高红细胞的韧性和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

(5)降低血液黏滞度,预防血栓形成。

适用于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眼底血管病、糖尿病微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炎、雷诺现象、动脉硬化闭塞等。

静脉滴注,160~320mg/d,溶于10%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50~500ml内静脉滴注,1/d,14~28d为1个疗程。静脉推注,每次80~160mg,1~2/d,10~45d为1个疗程,稀释缓推。偶有肠胃轻微反应,饭后给药便可消除。其他有皮肤、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肝功能等改变。

5.右旋糖酐-40 主要通过扩大血容量,降低血细胞比容,稀释血液,维持胶体渗透压的效应,毛细血管被动扩张,改善微循环。临床应用: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6.疏血通 是由水蛭、地龙组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抗凝血、溶栓、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和细胞保护的作用。临床疏血通6ml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皮疹、出血等。

二、常用溶栓药物

1.尿激酶 对新鲜血酸溶解迅速,无抗原性,局部给药优于静脉全身给药。临床用法多样,剂量上没有统一标准。采用50万U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每日1次。动脉导管给药50万~100万U,24h微量泵持续给药。术中溶栓可用25万~50万U溶于20~50ml盐水中直接推注。

2.链激酶 25万~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此外出血较尿激酶多见,近年来已较少使用。

3.东菱克栓酶 蛇毒类药,成年人首次10BU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后减为5BU隔日1次或每日1次,要注意监测血FIB不要过低。

4.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r-tPA) 商品名爱通力,已知最强溶栓药。用法:体重≥65kg者,总量100mg。首先用10mg冲击,2min静脉注射完成。之后50mg/h,20mg/h, 20mg/h,3h后达到100mg。体重<65kg者,总量按1.25mg/kg计算。

三、常用保肝药物

常用保肝药物有甘草酸制剂,包括强力宁、甘利新、天晴甘平、天晴甘美等。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天晴甘美)适应证: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1次100~200mg,1日1次。

四、血液稀释疗法

适用于下肢缺血心功能良好病例,是在维持血容量不便的情况下绝对或相对减少红细胞数量,来降低全血黏度的方法称为血液稀释疗法。目前主要使用扩容药,使容量增加,常用右旋糖酐-40或706代血浆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低血压、脱水者适用,有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此外持续输液扩容也可以降低Hct,达到降低血黏度的目的。

五、造影剂的毒副作用

介入治疗中使用的各种造影剂由于本身渗透压很高(为血浆渗透压的5~8倍),常规的含碘造影剂对内皮具有直接毒性作用。最新的低渗透压(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渗透压只有以前造影剂的1/3。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可引起血管扩张(热感),有时可伴有血压下降。许多患者在注射造影剂时感到不适,这可以归因于其高渗透压。约4%患者可能对造影剂出现特异质反应,该反应与剂量无关,可以严重(过敏反应),也可以很轻微(恶心、风团、瘙痒)。过敏反应很少见,一旦确诊,需立即开始控制气道、应用皮质激素及心肺支持等治疗。应用低渗透压造影剂也可使轻微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既往有对造影剂或碘(如海鱼)过敏史的患者再次应用造影剂是高危的。

轻度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热感、轻度荨麻疹、流涕或大汗等。

中度不良反应:咽喉水肿、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重度荨麻疹、寒战、短暂昏迷和剧烈呕吐等。

重度不良反应:血压急剧下降、循环衰竭、肺水肿、昏迷、呼吸困难至呼吸停止、心律失常至心跳停止、急性肾衰竭、甲状腺危象等。

轻度、中度、重度的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注射造影剂后30min以内。

造影剂肾病使用造影剂后2~3d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排除其他肾脏损害因素后定义为造影剂肾病。

目前造影剂肾病诊断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认为血清肌酐(Scr)水平较使用造影剂前升高25%~50%或升高0.5~1mg/dl便可诊断。Scr通常于造影后24~48h升高,峰值出现在3~5d,7~10d后恢复到原水平。使用造影剂后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一过性尿检异常(轻度蛋白尿、颗粒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及尿酶升高、尿渗透压下降、尿糖、尿钠排泄增加等。造影剂肾病多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故造影后2~5d忽略检查尿及肾功能时易造成漏诊。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于7~10d恢复。部分患者需短暂透析维持,其发生率不超过2.6%,其中25%~30%的患者可留有肾功能损害后遗症,10%的患者需长期透析治疗。

水化是使用最早、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的方法。水化可增加尿量,防止肾小管内结晶形成,而造影后补液可预防造影剂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在动脉造影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充分的水化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最好是通过持续静脉滴注等张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完成。容量不足会增加造影剂毒性,而通过静脉进行补液可预防造影剂肾病引起的肾脏功能降低和形态学变化。但在高危患者此方法并不能完全避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约11%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补液后仍可发生造影剂肾病。分别于造影前后各12h,生理盐水注射液1 000ml静脉滴注,保持尿量75~125ml/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